前幾天跟一個同學聊天,他做建築材料的,他找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室內設計師當合作夥伴。那位設計師受歡迎的程度,是當他出現在展覽場時,會有很多人跟他要簽名。同學想,這位設計師這麼受歡迎,一定能夠帶來生意,於是就和設計師簽了約。

簽完約後,他發現和設計師合作,竟然沒幫他帶來什麼生意。同學很鬱悶,不知道到底哪裡做錯了。

我和他說,你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應該跟那些不「以此為生」的人合作。你是個新品牌、產品很好,合作的設計師雖然看好你,但他不以此為生。

什麼叫不以此為生?

你去看看設計師的工作室,你會發現堆滿了各種的樣品,因為他是一個鏈接消費者的入口,有無數人想跟他合作。他的心態可能是什麼?用戶喜歡什麼,我就推什麼給他;如果不喜歡,那就先放著。反正不管用戶買哪款產品,我都有抽成。

他有太多的選擇了,你的產品對他來說不是唯一,不過跟你合作讓他的選擇更豐富了、讓他在用戶那更受歡迎了。

但他不以跟你合作為主、他沒辦法直接為你提供價值,你其實和其他品牌在同個平台上,處於同樣的競爭環境。所以和他的合作,並不會讓生意變好。

和以此為生的人合作,這件事為什麼很重要呢?

我們分別來看幾個例子:餐廳包廂裡的酒架、酒促、超市促銷員,和微商。

你去飯店吃飯的時候,會發現有些餐廳的包廂裡會有一個酒架,上面可能擺滿了各種酒,這些酒是各個品牌商推薦給飯店的。對飯店來說,客人吃飯的時候注意到了,順便買個幾瓶,飯店就能抽成;沒人注意到,沒賣出去也無所謂。

因為飯店不以此為生。他的主業是餐飲,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是為了把餐廳開好。賣酒這件事,對他來說是順帶的事情,能賣出去更好、賣不出去也無所謂,所以他不會花更大的精力來做這件事。

這就是不以此為生。他不做這件事沒關係,因為還有別的選擇、還有更重要的事,所以他不會在和你的合作上全力以赴。

什麼叫以此為生?

你看那些在熱炒店、PUB的酒促,到處推銷酒,甚至會熱情的幫客人點餐。點完餐之後,客人覺得這酒促服務不錯,就順手買兩瓶酒。

酒促做的事情,就是以此為生的事。她以賣酒為生,拿的是賣酒的傭金,沒有更多選擇。所以她一定會拚命做好這件事,像是幫客人點餐,她也是藉著餐廳把酒賣出去。

超市裡的促銷員,做的也是以此為生的事。

品牌商的商品在超市流通後,真的會有很多人買嗎?不一定。超市有那麼多禮品、那麼多洗漱用品,用戶到底買哪種?你會發現很多超市都有品牌商找的促銷員。像是你要買優格,一整排優格到底要買哪種?

正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促銷員可能就很熱情的來拉著你說,你看看這款優格,零糖、零添加,非常好吃!而且最近在做活動哦,打7折非常划算。

促銷員會很賣力的推薦,為什麼?因為她就是專門做促銷優格的人、以此為生的人。

但她也不會傷害超市,你問醬油在哪、面條在哪、花生瓜子在哪,她都會很熱情的告訴你。因為她跟超市是共生的關係,如果她不理顧客,顧客會覺得這個超市服務態度很差,下次就不去了,那超市可能也不會讓她在那促銷。

她做的所有的事情,服務顧客、為顧客指路,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優格賣出去。如果賣不出去,她就賺不到錢了。

同樣的道理,微商為什麼那麼紅?因為很多做微商的人,都是以此為生的。像是,婆媽這個群體,她們可能也是職場女性,但是因為生孩子,就離職在照顧孩子。想回到職場的時候,卻發現回不去了,或者說沒辦法回去,因為還是要顧小孩。

但她們還是想做點什麼事來豐富生活、證明自己,讓自己有家庭地位,也別跟社會脫節。婆媽是微商中非常重要的群體,因為她們都以此為生,就會特別賣力。

微商做到後來,會出現其他的模式。像是,我給你傭金,你幫我推薦給別人。1個人推2個、2個人推4個、4個人推8個。這個模式,會有點像我開頭提到的建材同學,當你找不以此為生的人賣產品,他們可能也有自己的工作,想起來就推薦、想不起來就不推薦。

甚至有時候,他會有心理壓力,怕別人想,你是不是收了押金才推薦、會不會產品本身沒那麼好?

如果靠推薦能賺得比薪水多,他可能會想,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反正我賺正正當當的錢。但大部分人1個月可能只推薦1、2次,只賺幾十元,那他就覺得沒必要。

所以這就是一個不以此為生的通路模式。如果你是品牌商,這種通路模式,只能成為你的補充。在你選擇的通路裡,必須要有一群人是以此為生的,千萬不要把一個不以此為生的通路,當成你的主要通路,那會靠不住。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和那些以此為生的人合作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