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功

我們先思考一下,自己對於成功有何定義與想法。大量的自學工具書建議如何「成為人生贏家」,但市面也充斥關於幸福快樂的研究。真是令人困惑、摸不清方向。

與其尋找答案,不如挑戰自己的既定看法,反而更有用。例如,在我們定義何謂個人成功時,該不該納入比較?就是非常值得拿出來質疑的問題之一。哲學家艾倫.狄波頓批評社會不接受「平凡生活」,從他的批評中,我們看到比較會導致層出不窮的心理健康問題。

艾瑞克.巴克(Eric Barker)在《成功不再跌跌撞撞》(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裡也對此表示贊同,指稱「喜歡和他人比較,努力成為相對成功的人,其實滿危險」。他建議,衡量幸福、成就、不凡、留給後世的遺緒時,必須要用到多個指標,也應該質量並重。

追求物質上的成就是另外一個需要重新省思的領域。許多人把加薪、升職、中彩券視為追求幸福的手段,儘管不乏研究顯示,收入超過一定金額並不能提升幸福感或是情感上的滿足感。2008年荷蘭一項研究發現,中彩券的幸運兒時隔個月之後,並沒有讓家人覺得更幸福或比較不幸福。

該研究係根據1978年的經典研究,受訪者包括一群中獎幸運兒、一組對照組、一組因為意外而癱瘓的人。若你過於重視物質上的收穫,你可能認為,彩券中獎人和事故受害者之間會出現巨大差異。其實結果不然。彩券中獎人在中獎1年後,並沒有比之前更快樂。而事故受害人也沒有如你預期變得不幸之至。

此外,該研究發現,旁觀者對於中獎等於幸福快樂、意外致癱瘓等於痛不欲生的錯誤解讀,才是真正傷害這兩組受訪者(彩券中獎人與事故受害者)的元兇。這類的解讀讓彩券中獎人和事故受害者不易被周圍親朋好友接納,覺得自此有了距離,而這才是影響他們幸福快樂的最大因素。

這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上述觀點(將表現與結果一分為二),發現過於重視結果,會有嚴重的反效果。此外,該研究也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管結果如何)才是影響人生快樂指數的關鍵因素,而這帶出了第三個C,我們將在《長勝心態》第十二章深入探討。

意外事故受害者的際遇比其他任何情況都更能鮮活地說明這個觀點的重要性(亦即表現重於結果)。為什麼失去一條腿的人,一年後會覺得更開心?因為他們有了另一個解讀人生的框架:他們慶幸自己能活著。

他們改變了觀點。長勝思維鼓勵我們在意外或危機發生前,就能改變解讀成功的觀點,而非等到危機之後不得不改變。一如賽門.西奈克所做的結論,「……不管我們賺了多少錢,不管我們累積了多大的權力,不管我們獲得多少次升官加薪,我們都無法被公認為人生的贏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毫無疑問讓全球民眾對於人生觀產生了巨變,但這也給了我們改變觀點的機會,重新調整什麼才是人生要務,重新與自己的存在目的產生連結,重新與周圍社群建立關係。

總結何謂「想清楚」

一、不斷地問自己問題,釐清什麼才是重要的事。

二、建立存在的目的感(使命感),想想自己可以對其他人發揮什麼影響力。

三、成功的標準取決於過程(how)而非結果(what)。

四、拉大成功的時間長度。

五、思考什麼會讓你的人生充滿意義,以及什麼會充實你的未來。

《長勝心態》☛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長勝心態: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作者: 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

譯者: 鍾玉玨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1/07/01

作者簡介

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

  曾是奧運划船選手與外交官,現在擔任教練與顧問,協助開發領導力與建立團隊。她曾代表英國國家隊參加三屆奧運與六屆的世錦賽。她在一九九八年世錦賽與達特.布萊基搭檔,拿下雙人單槳划船賽銀牌;二○○三年改與凱瑟琳.葛瑞格搭檔,勇奪金牌,繼而在二○○四年雅典奧運摘銀(但正如本書所言,比賽的意義遠甚過抱回獎牌!)。

  在二○○一至二○一三年,凱絲曾在外交部擔任公職,專精於政策、談判與解決衝突,期間曾外派至波士尼亞與伊拉克。離開外交部後,凱絲改任顧問與教練,協助企業打造團隊與發展領導力。她在劍橋嘉治管理學院教授高管教育課程,並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她目前與丈夫以及兩個孩子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鍾玉玨

  臺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等。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