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為了避免獨自生活卻連經濟都不穩定的情況,早早就轉做穩定的職業。金多任曾在婦女團體中做全職的工作,考慮到穩定性,她在40歲時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宋美英在30歲辭去工作,重考大學入學考進入藥學大學。
自營業者崔恩珠表示:「離婚前,我認為自己到60歲就要退休了,但離婚後我改變了想法,我覺得應該工作到70歲。」
「我錢賺得不多,也沒有能依靠的地方,因為是自己賺,所以資產積累也會比2人一起的速度還慢。環顧身邊,與我同齡獨自生活的女性,她們的職業大多不是大企業的正職員工,而更多是約聘員工、自營業者。」
金佳英因工會罷工在正職工作崗位上被解雇,在藝術界以約聘工作的方式工作著,她表示:「當我沒工作時,我總會感受到自己無法獨立生活的恐懼。」畢業於所謂名門大學的她說:「想用學歷找到其他工作雖然並非不可能,但我不想讓我的人生單純只奉獻在生存上。」即便經濟困難,她也不會離開自己喜愛的藝術界。
經營的公司倒閉,她有2年多的時間沒工作做,這期間她每月會有1、2次的講座工作,並在媒體上投稿,每月以100萬韓圓(約新台幣2萬3500元)左右的收入過活。幸好她有父母和姊妹跟她分享小菜和米飯,生活費並不高。
「若在外的獨自生活,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我可能就無法生存。要經營獨自生活的人生,就必須加入一個不只有自己一人的網絡。」
她表示:「我正在過的日子是,永無止境的約聘工作生活,隨年齡增長,實際工作也越來越難,一直擔任負責人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正在思考60歲後可持續的賺錢方式。」她對結合藝術的移民二代教育非常感興趣,正在計畫考取韓語教師證照。
發展副業,為單身退休生活做準備
還有開始發展副業的Aging Solo(編按:指中年女性單人戶),她們追求不受單一工作束縛,是在多種工作間切換的「斜槓人」。在做目前工作的同時,吳熙珍也在煩惱當年紀再大一點時能做什麼,突然想起自己曾經的夢想,她曾想當一個能說5國語言的民宿主人,於是她開始在自己住的全租房裡提供住宿共享服務。
「提供住宿共享服務後,對晚年經濟感到焦慮的感受減少了。即使沒有全年開放預約住宿,每月也能賺100萬韓圓以上。65歲後就會有國民年金和存了一點的個人年金,由於我是無房的獨居老人,所以也會拿到基礎年金,這樣老年的生活就可以過下去了。原本住宿共享服務只是為了養老才開始做的,聽了那些來家裡住的年輕女性的故事,我在交流中感受到去了新世界旅行的樂趣。這算是意外的收穫,隨年齡增長,能維持這種交流的關係也是一種文化財產。」
搬到京畿道新市鎮後,姜美羅認為只要離家近,就算領最低薪資也沒關係,於是她在求職網站上搜尋,偶然發現地方團體的招聘訊息後,她應徵進地方團體裡工作。雖然新工作的工資遠遠低於以前工作的公司,但她正努力在工作外的地方投資,創造額外收入。
投資經歷超過10年的她,閱讀了近300本財經相關書籍,還接受了1年半左右的專家課程教育。家裡的4億韓圓(約新台幣941萬4000元)債務,她也沒向任何人伸手,而是靠自身力量償還。
據說在找到現在的工作之前,她有2年左右沒工作,多虧投資她才能順利的過活。她表示:「完全沒有想一次性賺大錢的想法,我的目標是老了以後,每月透過股票賺30萬韓圓(約新台幣7060元)左右。」
「買股票是為了防範老了以後沒人要再雇用我,如果透過股票能確保這點,再結合國民年金和公共機關的工作,那就不會是最糟糕的生活。」
消除對未來的過度焦慮
關於中年女性單人戶經濟方面的養老規畫,調查顯示越早想過單人戶生活的人,在經濟上的養老規畫準備就越充分。不過,也有即使擔憂養老生活,卻乾脆不規畫的例子,因為當下生活困難,只能專注經營眼前的生活。
對於自己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有些人搞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準備,因此感到很茫然。
朴真英表示:「沒有人需要我來撫養,所以我很自由,即便收入減少,只要減少開銷、降低居住水準,就能勉強生活。之後加上國民年金的補貼,還是可以過上一定水準的生活。」同時她也表示:「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實在太遠了,所以反而不會擔心。」
「就像十幾歲時無法想像中年生活一樣,40年後的事讓人感覺不真實,因此難以想像。如果走到退休年齡後又再活20、30年或面臨重病的情況,對此雖然我沒有足夠的經濟準備,不過我覺得這種事個人又該如何準備呢?就算我現在轉換到薪水較高的工作,或增加儲蓄都不能解決問題啊。」
正如她所說的,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只是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也無法確切知道要做多少準備。無論是誰都會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感到焦慮,由於社會上的保障不足,對應措施是必要的。
然而即便擁有穩定職業、已建立家庭的人也會擔心老年生活,對於養老的焦慮如滾雪球般襲來,像是必須擁有幾億韓圓的退休金才行的不安感,或是沒準備養老資金退休生活就會過得很慘的緊張感,我認為在金融機構的行銷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焦慮也越發嚴重。
崔惠媛也提到社會上對養老的過度誇張恐懼,她常懷疑這種擔憂是否太嚴重了。
「我們並非一夜間如晴天霹靂般變成老人,或生活在一夕之間發生巨大變化。我已經過著約聘員工的不婚生活,我認為我退休後的生活也會和現在的生活差不多。當然,退休後的條件應該會變得比較差,但到目前為止,就算收入不穩定,也沒有什麼關係能依靠,我還是一直以各種方式走過來了。基於過去的生活基礎,我認為往後只要繼續以這種方式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提前訓練體能,也調整心態
也許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準備好能夠應對的體力和態度更重要。為應對經濟資源和體力都低下的老年生活,姜美羅最近特地進行了「生活不便訓練」。原本開車5分鐘就能到超市,她會步行20分鐘過去,只買雙手能提得回來的東西回家,不使用凌晨的宅配服務或食物外送服務。
她表示,以前對於成為貧窮的獨居老人,她感到非常害怕,但在40歲出頭時,職場上一位後輩的話改變了她的想法。
「雖然後輩的工作表現出色,人也很聰明,但她太喜歡喝啤酒,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她會把寶特瓶裝啤酒藏在衣櫃裡喝。我勸她不要這樣,她的回答超厲害。她說:『我真的很喜歡啤酒,工作很有趣,男人也很棒,但還是啤酒最棒。只要能喝到啤酒,就算去撿回收又怎樣?撿完回收回家喝我喜歡的啤酒就好了。』」
雖然這番言論可能是年輕朋友稚氣未脫的話,但姜美羅卻發現:「啊,原來還可以這樣想啊!」她有點驚訝,然後又覺得:「好像確實是如此,窮又怎麼樣?若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錢是怎麼賺的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SOLO女子圖鑑》
《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
作者: 金熹暻 김희경
譯者: 陳思瑋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4/09/26
作者簡介
金熹暻(김희경)
紀實作家。
首爾大學人類學系畢業,曾擔任《東亞日報》(동아일보)記者、「Save the Children」權利宣導部長/事業本部長、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助理、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副部長。從2023年開始,成爲江原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客座教授,講授家人、親屬和媒體的故事。著作有《異常的正常家庭》(이상한 정상가족)、《女性的工作:重新整理》(여성의 일, 새로 고침)(合著)、《這是我的人生》(내 인생이다)、《我的聖地亞哥,獨自一人也共同前行之路》(나의 산티아고, 혼자이면서 함께 걷는 길)、《賣座電影的再構》(흥행의 재구성)等。
她對解讀人們的行為模式、觀察社會現象,以及思考如何改變這些事物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從她的著作列表可以看出,她並非只堅持鑽研某一領域。每當某個領域引起她的興趣,便會投入其中,透過親身體驗和提問來撰寫書籍。儘管涉獵多個領域,但她始終專注於,個人及群體思想所創造的變化與成長的故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