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軟體公司的業務經理P小姐的故事。

P小姐先前懷著「沒有退路」的決心,轉職到一家正值成長期的公司擔任人資。她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能力,都獲得了高度評價,乍看之下,她的轉職經驗相當成功。

然而,在經手過幾次面試之後,她實在無法遵從公司的人才招募方針,於是短短3個月就離職了。

P小姐在三十多歲的年紀面臨第四次轉職,這時,前一份工作的社長透過社群帳號與她聯繫:「妳在新公司待得如何?因為是P小姐,我有點在意妳會不會過度努力了。等狀況穩定下來,要不要一起吃頓午餐呢?」

一起用餐時,P小姐老實的對告知社長:「我已經離職了。」接著,社長對她說了以下這段話:「看似失敗的歷程,如果用稍微長遠的目標來看待,說不定是成功的開始呢,雖然妳現在應該很難這麼想啦。怎麼樣?要不要回我們公司上班? 不過,要妳馬上就回來可能不太容易,過2個月之後再說如何?」

社長給了她回鍋工作的錄取通知。當經理職的員工要離職時,有些經營者根本不會允許他們,利用這份影響力再次回鍋工作。時至今日,即使每年大約有300萬名的轉職者,擁有「轉職=背叛」的想法,這依然是社會上根深柢固的價值觀。

儘管如此,這位社長仍舊認為P小姐是公司的必要戰力,而P小姐也接受了他的邀請。如今,她加入業務經理的行列,也兼任執行原本就有興趣的人資工作。

P小姐鬆了一口氣,她告訴我:「原本如果這樣下去,我會給剛出生的孩子、為了兼顧育兒和工作而疲於奔命的先生帶來困擾,社長真的幫了我一個大忙!畢竟當時我正急著要換工作呢。」

若能事先為「連結」加溫,在危急時刻也會成為你的救命繩。

原以為是「連結」的關係,竟變成「阻礙」

擔任工程師的Q小姐,已經拿到某家知名IT企業的Offer了。知道這件事的前輩工程師R小姐,開始威脅Q小姐要拒絕該公司的錄取通知。

「我在那家公司可是有熟人的喔。雖然不知道妳面試時是說了什麼,但我醜話說在前頭,這個業界很小,妳最好在風聲傳開之前就先拒絕錄取,知道嗎?」

Q小姐剛進公司時,R小姐是負責指導她在職訓練的前輩,因此Q小姐對R小姐有情份。因為「過於在乎他人」的個性,讓她決定拒絕新公司的Offer。

她如此描述當時的後悔心情:「想當初,R小姐也是個好人,會教我新的技術,不斷的指導我學會不熟悉的事物。可是,自從我和其他前輩的關係變得融洽之後,她的態度就不一樣了。R小姐對自己人的指責多了起來,常對我說:「妳應該更謙虛一點才對!」之類的話。

我應該早一點跟她切斷關係的,而且那樣的工作機會實在很難得。我一個月來悶悶不樂,差點罹患失眠症了。」

人際關係的恐怖之處,就在於「原本以為是連結的關係,竟變成阻礙」。

重點,辨別你的人際關係特性

如何分辨人際的「連結」和「阻礙」?在職場上,並不是「我只要跟喜歡的人一起工作」、「討厭的人就敬而遠之」這麼簡單。

有些公司認為,「和不喜歡的人也能相處融洽的能力」也是一種溝通能力。因此,請你運用以下的4個重點辨別「連結」與「阻礙」:

  1. 持續幫助你往未來邁進的人,是「連結」。把你拖回過去,現在又試圖阻止你的人,是「阻礙」。
  2. 引發你的真實心聲和「喜歡」情感的人,是「連結」。激發你的罪惡感、恩情義理的人,是「阻礙」。
  3. 挑戰結束之後,在你失敗了、狀態不好的時候也願意聲援你的人,是「連結」。只願意在你成功了、狀況順遂的時候與你交好的人,是「阻礙」。
  4. 如果你覺得「這個人我喜歡」,那就是「連結」。如果你覺得「好討厭他」,或是「雖然不喜歡,但他很照顧我」,因而感到悶悶不樂,那就是「阻礙」。

平時多多累積「連結清單」,遇到緊急狀況發生時,這些人際關係就可能成為幫助你的強大夥伴。

對外宣稱「我打算離職」,讓真正的人際關係現形

具體上該怎麼做,才能夠區分出「連結」和「阻礙」呢?在某些狀況下其實是難以判定的,我會建議你,宣告「職涯的下一階段」。

  • 「我打算要離職。」
  • 「我有興趣要發展副業⋯⋯」
  • 「我有一個自立門戶的夢想!」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就能知道對方是不是真正的連結,試著觀察那些聽到宣言的人,會產生怎樣的反應。也許有些人會出言阻止:「你最好放棄這個念頭。」當你聽見對方這麼說,讓你認為「這個人只是在嫉妒我」、「他只是因為過去曾經失敗,才會不希望我成功吧」,這些人就能放進「阻礙清單」。

有時「阻礙」,也會轉化成「連結」

當對方告訴你「最好放棄吧」,也許他真正的本意是「我很支持你換工作,但如果是因為那個理由而離職,會不會陷入反覆離職的狀態呢?」這時候,他是要把「你打算做出的選擇」,轉化為「更好的選擇」。願意給你這種提議的人,要視他為「嚴格的老師」,將他放進「連結清單」。

人際關係還真是複雜,我也一直有這樣的煩惱。原本以為是「連結」的人,後來成了「阻礙」,或者原本以為是「阻礙」的人,後來才知道其實是「連結」。

我有很多無法辨別的經驗。在我第一份工作滿一年後要離職時,主管與我深談了3個小時,他告訴我:「現在應該還不是時候」。當時的我心想:「都已經是決定好的事了,你別多嘴好嗎?」儘管他說:「明年公司會展開新事業,現在正是把你訓練成負責人的時機。」我卻覺得「這是要挽留我嗎?」完全聽不進去。

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在轉職後一個月就離職,沒了工作。這時候,對我說:「如果想回來的話,我再幫你往上匯報」的人,也是這一位主管。

「原本以為是阻礙,有時候會變成連結。」我思考著這句話。

*本文摘錄自好的出版《跳出離職迴圈

書籍簡介

《跳出離職迴圈:掌握3筆記╳釐清真實想法,跳槽成功與翻轉職涯人生!》

作者: 佐野創太SANO SOTA
譯者: 黃立萍
出版社:好的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01

作者簡介
佐野創太(SANO SOTA)

日本首創,也是唯一的「離職學®」研究家。

1988年出生於靜岡縣濱松市,在神奈川縣橫濱市長大。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系畢業。從小受擔任經營者的父親、負責人資工作的母親耳濡目染,聽了許多人因為離職糾紛而煩惱的故事。2012年應屆畢業,進入大型轉職支援企業工作,以轉職經理人的身分協助大型企業徵才,並支援求職者轉職。轉職到智庫機構之後,僅一個月就早期離職,成了無業者。

而後,以約聘員工身份回到應屆畢業工作的企業,以新創事業負責人的身份設立求職網站。為照顧父母而離職之後,2017年再以「離職學®」研究家的身分自立門戶。佐野創太透過陷入「好想離職」循環的自身經驗,以及超過一千名慕名而來的離職、轉職煩惱諮詢經驗,將「離職後也會被挖角的最強離職法」加以系統化。將負面情感轉變為堅強的「離職開悟筆記」、消除職場人際關係煩惱的「人際關係分類筆記」,以及「寫給明天的信」,讓肺腑之言變成可展現自身魅力的語言,將工作創造成一門名為「社內副業」的技術,藉以成為能夠自動創新的自己。

「離職學®」主要支持20〜30代年齡層的男女,從就職活動求職者到經營者,都是前來諮詢的客戶。他從「能聽見離職者的肺腑之言」立場出發,為企業提供「離職者溝通術」,使其與員工建立信賴關係。受邀擔任電視節目「ABEMA Prime」來賓,並為人資、勞務專業媒體撰稿,傳達「離職學®」的知識及智慧。此外,佐野創太也兼任網路媒體總編、求職宣傳創立會員、自治機構的複業專案經理等職,並從事音樂家的訪問工作,持續聆聽工作者的真實心聲。目前與妻兒共三人一同生活。(Twitter:@taishokugaku)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