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價值的漲跌
不過是人心的變動和博弈

我大學學的是審計學,記得審計學導師講過一個比較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很多時候,事實和預期往往是分開的,但又相互關聯和影響。所謂事實,即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也就是經濟市場的基本面。

基本面是影響行情的根本原因,但基本面的事實並沒有直接作用在行情上,人們通過對事實的判斷,做出買或者賣的行為,行情才會發生變化。

簡而言之,行情的變化背後體現的其實是預期的變化,而預期的改變才是行情變動的直接原因。 而且,行情是所有人預期的總和。因為有想像力因素的存在,人們預期的波動往往要比基本面的變化大得多。

尤其是當所有人的預期都十分一致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或下跌,即便價格已經到了非常極端的情況。當所有人的預期都朝著一個方向走,價格一定是加速偏離真實價值的。就像大家覺得房子不值錢的時候,房子的價格會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貶值或上漲。

舉個身邊的例子,早幾年,身邊很多朋友覺得武漢光谷東的房價不會漲,即便是漲也不會漲到很離譜的地步,因為這邊離主城區太遠,而且周邊配套設施不成熟。結果2018年過後,武漢光谷東的房價一路飆升,到今年這個地區已經突破2萬人民幣大關,而這個位置,在以前可能投資客根本不會過來。

同理,我們偶爾會看到一些長線大牛股,它的公司的基本面在長期不斷向好,但是股價在一路上漲的過程中,也是有大幅度回檔的,但本質上並不影響基本面。長線牛股跌宕起伏的走勢,體現的就是人心的變動和相互的博弈。

那麼,市場的這種博弈屬性,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預期比事實更重要。 香帥老師在課程中提出過一個「預期管理」的概念:你要用盡一切辦法給市場傳達信號,讓市場相信你的未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撬動資金資源,加大未來預期成為現實的概率。

這就如同新聞傳播學中「沉默的螺旋」效應,通過預期管理,人類對未來的預判和估算就會形成了一個特別巨大的螺旋。

為什麼你未來的價值
取決於別人現在對你的預期

我很喜歡吳軍老師的一句話:「奇蹟能否出現,其實和人的主動性有關。」這句話換個角度理解,其實也可以解讀成:你未來的狀態,會和今天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這句話再翻譯一下,什麼意思?

人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先別急著說這是一句毒雞湯,它的本質上就是說,預期,能夠重塑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我以前經常會和一些HR朋友聊天,他們說其實在招聘過程中關於求職者的薪酬談判,早就有一個固定的潛規則:

一個職場人的工資和薪酬,基本上可以看作市場給你的定價,而這個價格就來源於市場對你的預期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你值多少錢,其實早就有了固定的區分範疇。

假設公司認為這個求職者有持續學習、提升的空間和能力,或者說認為他可以在公司會安心工作,也對他的預期越長期、穩定,樂觀,認為他的風險越低,那給出的薪酬水平和上浮的彈性自然也就越高。

總而言之,你要提高自己的市場價格,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提高市場對你的預期。也就是說,你所有的行為都必須給市場強烈清晰的信號,你有未來增長潛力。到了這一步,我再給你提個醒,你好好想想在曾經的職場過往中:有沒有做過不斷拉低自己市場價值的事情?

如何用預期思維
為自己的將來增值?

管理自己的預期很簡單,難就難在如何管理別人的預期。同理,自己說自己值錢當然沒有用,最難的是讓別人相信你將來很值錢。如果你想做到這一點,建議可以從這個3個方面去思考:

1.不對抗趨勢,先選好方向

很多人說趨勢這個東西太虛了,看不見摸不著,但你完全可以這樣理解:比如說未來10年,甚至30年,只要不發生極端的戰爭,有什麼東西是不可抗拒的?想到這裡,你就可以理解如果要給市場更樂觀的預期,你就必須顯示出你選擇的行業或技能是未來所需要的,而不是在未來可以被取代的。

一旦這種預期被市場認可,你就會發現,自己作為一個資產的價格會不斷地往上漲。行業夠不夠大,機會多不多,之後是不是更大可能越來越好,完全可以通過一些觀察進行預判。即使你現在無法進入到這些趨勢行業,但最起碼要保證自己所處的行業屬於上升階段或發展階段。

2.不求進大公司,但求進強公司

比如很多公司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實則裡子早已爛到不行。你看看今年疫情過後,有多少企業拖欠員工薪資、有多少企業明裡暗裡裁員、又有多少企業一碰就倒?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預期管理就要設定成找一家「抗風險能力」強的公司,至於如何判定這家公司在細分領域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這裡給你提供3個方面的參考:

一、變現模式清晰

如果你發現你要去的公司,變現業務不明確,而且什麼都在做又什麼都做不好,那踩雷的機率就很大了。

二、資金周轉率高

這個就要深入公司內部去了解,比如做一場活動,最終成本和產值能否達到最優化比率,而不是花了大錢,最後連聲響都沒有。

三、關鍵資源卡位

在公司所處的行業價值網絡中,抓到了關鍵的資源位。換句話來說就是,公司有沒有其他公司不具備的核心競爭能力。就比如一家公司做的媒體內容,如果全是從外站拼拼湊湊,或者發些偽原創的內容,而沒有核心原創能力,做到最後也不過是個沒什麼競爭力的公司而已。可想而知,你進入到這些公司對你以後的發展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和幫助。

3.進入核心崗位,而非協助崗位

當你選對了行業和公司之後,最該把握好的就是選擇核心的崗位,有人可能會說了,這中間有什麼區別嗎?就比如在未來你要做一份新媒體運營的工作,你是選擇做企業新媒體的運營,還是會選對業務方的新媒體運營?

兩者一看就知道,選擇後者你將來可以出頭的機率更大,而且和業務掛鉤,對你的能力和薪資也是一種提煉。所以,在職場你完全可以利用預期管理,去進行預判:我所做的每一步選擇,是不是在為我將來職場的增值做鋪墊?

寫在最後:

其實,在今天這種技術迭代、社會飛速轉型的當下,預期思維越來越成為一種標配。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預期會內生於自己的決策,然後塑造當下的狀態。別忘了,你現在做的任何選擇和判斷,大概率決定了你未來生活和成長的高度和頂點。

*本文獲「Ray先森」(公眾號ID:Rayzhang1993)授權轉載,原文:那些升職的職場人,算是玩透了“預期思維”

責任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