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很「紮實」。為什麼?因為看到一段話: 剛才和一位頂尖名師聊天,她說了一句很反常識的話,但很有道理:「學渣的認知就是給我大招、立刻得分;如果學渣能意識到補基礎,他也不至於是學渣。」

我非常同意。對企業也是一樣。很多焦頭爛額的創業者認知,就是給我大招。可是,但凡他們能認識到補基本功(訂目標、開週例會、員工1對1面談、招募、鍛鍊核心競爭力、建立護城河、擁護價值觀等等),他們也不至於焦頭爛額。

哪裡有什麼一招制敵,都是千錘百煉。組織就像是一輛車,大家都希望這輛車有強勁的動力,能跑得快一點、遠一點。但是出廠不檢查、平時不保養,怎麼能希望有最好的狀態?還是要從一些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比如,一輛車要想跑得快、跑得遠,至少要紮實做好4件事:星辰、山頭、道路、護欄。

星辰:願景可以很小,但至少要有

星辰,就是那幅美好未來的願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你做的事情,這個世界10年後,2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就像星辰一樣,美麗而令人心生嚮往。有沒有星辰的指引,願景的願力,天差地別。你可能聽過3個石匠的故事。有3個石匠,正在工作。你過去問,你們在做什麼啊?

第1個石匠說:你沒看見嗎?我在幹活,為了混口飯吃。

第2個石匠說:我要修一間房子,我想成為一名最好的石匠。

第3個石匠說:我在建一座教堂,我要為上帝造個家。

他們有什麼區別?

這是0和1的區別,是1到100的區別。你怎麼想的,就會決定你是怎麼做的。所以,願景的大和小是一回事,但有沒有是另一回事。願景可以很小,但至少要有。做一件事,總是要有目的,可能出於良善的意願、可能出於個人改變強烈的動機,但總之要有。最好成為第3個石匠,至少是第2個石匠,但千萬別做第1個石匠。為什麼很多企業走著走著,就走不下去了?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走。為什麼很多組織,做著做著,就突然散了?因為不知道要去到哪裡。

願景,是指引、是方向、是動力。這個東西沒了,很多東西就沒了。

我剛剛加入微軟工作的時候,微軟的願景是:讓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台電腦。一想到那個畫面,我就激動不已。很多人說,怎麼找到那個願景?怎麼讓願景激勵自己?

1.想想10年後,20年後,你想讓世界變成的樣子。

2.然後,把那個畫面,具體地寫下來。要清晰、具體、有畫面地寫下來。

想像人們會對你表示的感謝,想像媒體會對你進行的報導,想像商場的貨架上擺滿了你的產品,想像品牌的名字出現在大街小巷,想像這一切就像已經發生了一樣。寫下來,最好寫滿整張A4紙。

人們對抽象的東西,總是不敏感的。把這些具體地寫下來,你會真切感受到那個畫面對自己的鼓舞和激勵。當你發自心底相信願景的時候,也才會感染到其他的人。如果你的願景是星辰,你有可能走得很遠。如果你的願景是眼前的砂礫,那就不能怪罪世界沒有想像力。

山頭:必須要攻下的目標

星辰是10年、20年後最終要達到的地方。但是最近的3年、5年呢?這一路上,會有很多崎嶇和挑戰,需要翻越一座座險峻的山峰。那些山頭,就是我們必須攻下的目標。從願景,到目標,是一次翻譯。翻譯的好壞,決定這輛車會不會半路拋錨。

目標,怎麼訂,怎麼找?531。看5年,想3年,認認真真做1年。問問自己:為了實現願景,哪件事沒做,5年後一定會非常後悔?一個大的方向,就有了。要做到什麼地步,3年後的戰略目標可以實現?想到這裡,心裡更有數了。

為了能實現目標,1年時間裡我要認真做什麼?具體的行動就知道了。我們經常說「倒推」,這就是倒推。從結果,往過程看;從遠處;往近處看;從未來看,往當下看。然後,去攻下一個個具體的山頭。不用太多,一個就夠,找到必須拿下的一件事情。

曾是阿里人力資源副總裁的黃旭,講過一個故事,我印象很深刻。馬雲給下屬訂目標,向來都只訂一件事,而且是又狠又準。陸兆禧接任淘寶CEO以後發現,淘寶遍地黃金,認為很快可以讓淘寶盈利。淘寶當時是每年虧損2億人民幣。

但是,馬雲被嚇壞了。當年只給陸兆禧訂了一個目標:不準盈利一分錢。否則所有人都沒有獎金和股票。而且還宣布集團再追加投資淘寶50億人民幣。為什麼?因為對於馬雲來說,當時淘寶的規模還太小,才1千億人民幣交易額。如果做不到1萬億人民幣交易額,這公司就白做了。後來,淘寶果然做到1兆人民幣。這就結束了嗎?沒有。2013年,馬雲給淘寶的目標是100萬X100萬。就是1百萬家店鋪實現1百萬人民幣/年交易額。為什麼?因為平台雖然做到了1兆人民幣,但是這個1兆必須更健康。馬雲知道,淘寶的穩定需要牢牢抓住和服務好自己的中堅力量。

最後的結果是,僅僅是這些中堅力量,真的就貢獻了一年1兆人民幣的交易額(100萬×100萬)。所以,找到那個必須攻下的山頭。不用讓自己顯得很忙碌。清單上的事件,有兩三件,甚至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夠了。這件事做成了,比得上其他千件萬件。
道路:你知不知道要走哪條道?

有了遠方的星辰,有了近處的山頭,但是怎麼去呢?到底要走哪條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策略。策略是回答「如何」的問題,是回答「路徑」的問題。有一次,開私人董事會,一位創業者和我說:去年銷售額2千萬,今年必須拿下的山頭是3千萬,增長50%。但是這個目標,你準備怎麼實現?他說:我要大幅提高獎金比例,獎勵跟上了、錢分好了,大家會更努力,拿下更多單子。
但是,真的能夠完成?

他所在的市場,一年的自然增長是20%。也就是說,明年的銷售額,正常應該是2000×(1+20%)=2400萬。距離3千萬的目標,還有6百萬缺口。那麼,提高獎金比例、激勵大家,一定能拿下6百萬嗎?他說,改變獎勵方式,大概能多銷售3百萬。還有3百萬,怎麼辦?他沉默了。

如果這樣去攻占山頭,這座山你是翻不過去的。20%的自然成長,是你該拿的。加大獎勵,也是應該的。但還差300萬。剩下這300萬,不在你的碗裡。可能要去外面搶的。其實真正的山頭,是從別的地方搶一塊肉。你有哪些對手?市占率是多少?他們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他們最近有什麼動作?人才結構是什麼樣?這些問題,你研究過嗎?清楚嗎?應該是知道得越詳細越好。這才是策略。

規劃好路線,車子能開得平穩一些,不會走偏。然後,在過程中,不斷糾偏。就是復盤。每週都做一次總結和復盤。看看進展到哪裡,需不需要做調整。週會上,只做3件事:什麼要繼續做(Continue doing)?什麼要停止做(Stop doing)?什麼要開始做(Start to do)?這樣,1年有52次機會反饋和改進。否則,走錯了道,車子翻越的就不是山頭,而是進了一條山溝。

護欄:價值觀讓你不會車毀人亡

車子沿著道路往前開,但是記住,要給道路兩側,加上護欄。因為總有人想超速,想違反交規。護欄,就是保險,避免車毀人亡。護欄,就是你的價值觀。你的規章制度。這聽起來是很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就是遊戲規則。你覺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要提倡的,什麼是要拒絕的。

講一個小故事。聯想的創辦人柳傳志,很討厭別人遲到。所以他制定一個規則:遲到就罰站1分鐘。他自己遲到,也甘願受罰。但是有一次,他的老主管也遲到了。罰不罰?如果柳傳志說,作為晚輩,我替你罰站吧。這樣行嗎?顯然不行。規則破了,後面說什麼都是假的了。後來柳傳志對老主管說,你站完後,我到你家也給你站1分鐘。他的老主管站出了一身汗,他也坐出了一身汗。柳傳志說,當時確實尷尬。但是制度必須嚴格執行。

再比如,很多公司的護欄是「誠信」。訂了這個規則,就要執行。護欄最好帶火、帶電。讓人不敢碰。碰了就要讓你難受。阿里每年涉及幾兆人民幣的電商交易,一些關鍵職位很容易發生貪腐。一經發現,不留一寸情面,有貪必反、有腐必抓。阿里,已經送了不少高層主管進監獄。這就是護欄。你要知道,這些制度和價值觀,不是貼在牆上,也不僅僅是記在心裡,而是要掛在嘴上。

不能把這些鎖在抽屜裡,到了懲罰時才拿出來。在平常就要講、就要說、就要用。否則,車開著開著,很容易車毀人亡。最後的話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因為能力不同,做到的結果不同。但是,世界上沒有金手指。沒有什麼一招制敵,都是千錘百煉。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每天紮紮實實地蹲馬步,練基本功。問問自己:一些最基本的事情,做到了沒有?星辰、山頭、道路、護欄。你做到了什麼?還缺什麼?紮實一點,才能走得更遠一點。

*本文獲「劉潤」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真正厲害的人,都很“紮實”?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