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常被形容為國與國間的戰爭,但實則不然:貿易戰主要是銀行從業人員、金融資產持有人和一般家庭間的戰爭,也就是超級富豪與其他人的戰爭。

製造品供給過剩、就業機會流失與債務增加等經濟與金融敗壞現象,並不是全球整合理應實現的成果。幾十年來,美國是這現象的最大受害者。對美國來說,這向來是個過分沉重的負擔,因為它必須吸納世界的超額產出與儲蓄,並付出去工業化與金融危機等代價。

終結貿易戰必先終結階級戰

不過,美國並非唯一受害者。美國對國際貿易與金融的開放,使歐洲、中國與其他主要順差經濟體的權貴分子得以大肆壓迫當地勞工與退休者,因為他們深信產品永遠有利可圖,也相信他們隨時能將儲蓄暫時投入美國的安全資產,且無須承擔後果。

因此,從某個視角看,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澳洲,這些國家都在全球經濟體系裡扮演類似角色,和19世紀末的歐洲帝國非常類似。然而不同的是,讓這個體制得以運作的根本要素是英語系國家對開放市場的政治承諾。在民主國家,民眾可選擇改變他們的心意。

或許,民眾已開始改變他們的選擇。川普上任後首要行動之一就是要求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並大動作實施懲罰性關稅,舉凡韓國製洗衣機到加拿大製鋼鐵,乃至從中國進口的幾乎所有商品皆無一倖免。

這些行動造成2017年年底至19年中之間,關稅收入金額增加了一倍。儘管他的某些行動並不得人心,民主黨很多領袖卻都支持他對中國商品課徵的關稅。

令人訝異的是,目前世界其他經濟體相對美國的經濟規模約是70年前的3倍,這意味著當今美國可吸收世界其他經濟體儲蓄失衡的能量大不如前。但被強加在美國人的負擔繼續攀升,到最後,整個體系將難逃崩潰命運。然而,美國政治主流分子卻直到近幾年才敢大膽質疑這個體系。

由於美國金融家和中國、德國工業家的利益相得益彰,世界各地才能以犧牲勞工與退休者的方式獲益,甚至連最貧窮國家的富豪都受惠。現代順差國不須殖民地來吸收它們的超額產量,因為只要和銀行家及逆差國通力合作,它們的超額產量自會有人吸收。

這造成企業以國際競爭為藉口,迫切要求降低工資、較寬鬆的環保與租稅體制。很顯然,擠壓一般家庭的確比提高生產力、投資基礎建設與改善醫療及教育等容易得多。然而,當工資遭壓抑,勢必造成消費降低與債務增加,最終弄巧成拙。

當前的貿易談判,如中國承諾買多少架美國飛機或多少噸黃豆並不重要,有多少美國企業回歸美國也不重要。只要一般中國人所得依舊明顯低於他們的產值,中國就一定會繼續維持貿易順差,也必須繼續輸出鉅額的儲蓄。

德國、日本、荷蘭、南韓、台灣、瑞士、新加坡和其他主要順差經濟體也一樣。除非逆差國逼迫那些外國資本流向其他地方,否則它們就得吸收超額儲蓄與超額產量。

負重過高的美國,該怎麼做?

當然,一旦美國退出全球貿易活動,即世界最大消費市場與最大資本市場逐漸對其他經濟體關閉,逕自放棄它一直以來扮演的角色,全球貿易將陷入動盪,各國爭端也會白熱化。屆時,整個世界有可能會重演西元1600年代至20世紀上半葉那種無政府狀態,且極為殘暴的貿易形態。一旦如此,將會是一場悲劇。

短期來說,美國應將民間多餘金融流入的負擔轉移給聯邦政府來承擔,不該逼迫家庭與企業舉借它們負擔不了的債務。

也因此,短期應該發行足夠的國債來迎合外國儲蓄者的需要。降低薪資稅、提高所得稅標準扣除額及更良善的社會安全網,尤其醫療補助,這些都有助於產生必要的預算赤字,同時矯正不平等的所得分配。

如果聯邦政府能鎖定當前需求,直接或間接提高基礎建設(尤其公共運輸與綠能相關)投資,藉此吸收外國金融流入,必定會產生更好的結果。目標不該是防止外國對美國出售產品與勞務,而是要繼續維持國內工業基礎的存在。然而,這些對策主要都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最重要的是,美國須改革不健全的全球資本流動。逆差國須設法逼迫順差國自行吸收它們所造成的代價。

經常帳順差大國,該做什麼?

全球支出短缺的病因源自順差國。一個國家因卓越生產力而獲得的報酬,應該是更多的進口,也就是透過改善貿易條件而增加的進口。居高不下的順差幾乎是高度失衡,偏袒企業與富豪所得所造成。亞洲與歐洲民眾應獲得更好的待遇。

中國是世界第2或第3大經常帳順差國。一旦未來中國國內投資降低,它的經常帳順差有可能快速增加。

首先,中國應改革戶口系統,最終更要廢除,讓目前住在國內每個中國人都能領取政府津貼,畢竟那些津貼正是以稅金來支應。第二,應提升安全網品質,並就合理的退休所得保障提供擔保。第三,應讓勞工得以更輕易組成工會,以協商更好的工資與勞動條件。第四,國有企業應增發股利,股利宜透過專設的社會財富基金直接分配。第五,透過更嚴格的環保監理規定改善空氣與水質。第六,改革租稅體系,降低窮人與中等所得者的負擔,同時增加最高所得者稅負。

最後,應繼續推升人民幣價值,包括在必要時拋售外匯準備,這有助於將購買力從出口企業轉移給一般消費者。

2013年三中全會的改革計畫,幾乎涵蓋了前述建議,只有最後一項例外。不過,位高權重的團體反對這些改革。原因無他,因為一旦實施,它們將成為確定的輸家。

如果中國與歐洲能依循通用處方,世界的生活水準可望提升,債務則會減少。消費的增加將鼓勵企業投資額外的生產性產能來滿足需求。因此,將所得移轉給一般家庭的作為,會使消費與投資雙雙增加。

建議看似困難,但這些以前就曾施行過。當年同盟國在布列敦森林會議為全球經濟體系與金融打造一個全新規則系統;在國內,各國政府也經由保障基本生活水準與改善勞工及退休者條件,強化體制。

那時各國領袖積極回應各項挑戰,並從過往經驗記取教訓。他們的解決方案雖不完美,卻是奠基於平等主義、全球合作與和平等價值觀。當今世界領袖也必須以類似回應來幫助國民,那是人民應得的待遇。

小檔案_書名:貿易戰就是階級戰

作者:馬修.克蘭恩、麥可.佩提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2年1月6日

馬修.克蘭恩、麥可.佩提斯 簡介
克蘭恩為《巴倫周刊》經濟評論員,曾任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助理、橋水基金投資助理,耶魯大學歷史系畢業,研究主題為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之連結;佩提斯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關注主題包含世界經濟、貿易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