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華倫‧巴菲特的兒子?怎麼會?你看起來很正常耶!」
我這輩子活到現在,已經聽過這句話的多種版本。我向來把這話當成一種讚美,不是讚美我個人,而是讚美我全家。
為何這麼想?因為我們所謂的「正常」,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人能發揮作用,也能為其他人所接受。換句話說,所謂正常,就是握有最好的機會,能善加運用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唯有接受那些連結眾人的社會價值與情緒價值,才能擁有善用人生的能力。而且這些價值是在家庭習得的,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吸收。
養成個人的職業道德
關於我們家灌輸給我的核心價值,我想談一個,若想擁有自尊,這也許是最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我也要特別感謝父親,是他讓我明白,這項核心價值有多重要。
這項核心價值,就是養成個人的職業道德。
但我們先看看巴菲特家族的職業道德是什麼,而且同樣重要的是,不是什麼。
有些人所謂的職業道德,就是願意每週賣命工作60或80小時,做一份自己並不熱衷,甚至痛恨的工作。這種想法是把辛勞、克己,以及付出的光陰,當作美德。
但我要說,拜託,這不叫美德,這叫受虐狂!但矛盾的是,在某些情況,這種心態也代表懶惰,缺乏想像力。既然你工作這麼認真,為何不挪出一些時間與精神,找出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我的父親,還有現在的我都認為,真正的職業道德,始於克服自我發現的難關。只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即使極為艱辛,或者應該說尤其是極為艱辛的時候,工作也會是一種享受,甚至感覺很神聖。
在我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多半在家中工作。他常常待在書房裡,那是位在父母親的臥室旁,一間安靜的小房間。他在那裡鑽研一些神秘的厚書。我後來才知道,那些書是Value Line、穆迪(Moody’s)之類的機構所發表的詳細統計分析報告,裡面有成千上萬家企業,以及這些企業的股票的資料。
父親研究的主題很務實,但他專注的程度,卻幾近宗教狂熱。他的「聖經」探討的是本益比、管理績效來源之類的東西,但他簡直像個研究《卡巴拉》的猶太教拉比,也像鑽研禪宗公案的佛教僧侶。他的專注程度就是如此強烈,如此純粹。
這樣說可能有點誇張,但他工作的時候,整個人進入一種不同的狀態,入迷了。他走出書房,身穿他平常穿的卡其色長褲與破舊毛衣,整個人散發著一種幾近神聖的鎮靜。那是自我與眼前的工作完全合而為一,才會有的冷靜。
很多人都知道,身體劇烈運動,會促進腦內啡(Endorphin)分泌。腦內啡是能振奮心情的天然良藥,能隔絕疼痛,還能讓人感覺時間彷彿變慢,置身在樂而忘憂的幸福狀態。父親專注工作時的情感表現,證明了大腦劇烈運動也能促進腦內啡分泌。我看著全神貫注在工作上的父親,也領悟了一個簡單卻也深奧的道理。我發現,工作應該是費時費力的,聚精會神的,而且也應該帶給我們快樂。
父親的工作究竟有何特別之處,能讓他即使一再耗費心神做決策,工作時間又漫長,卻總是樂此不疲?首先,他工作真的不是為了錢。他終究賺到了錢,足以證明他的工作方式正確,也確實頗有成就感。但金錢其實是隨附的成果。重點在於工作的精髓,也就是發揮他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驗證他的分析是否符合實際績效,體會到發現價值與新的機會的那種刺激。
父親工作若是泰半為了錢,那工作很快就會淪為乏味的例行公事,就是一份差事罷了。那麼多年來,他之所以始終投入,始終敏銳,是因為這份工作帶給他一種智力的挑戰,是干係重大的賽局。就這方面來說,他的工作天天不一樣。
能讓你職涯長久的,不是報酬多寡
我也從中發現,有些人對於職業道德的一些錯誤觀念。
有些人以為的職業道德,其實是財富道德。這些人嘴上說尊崇勤勞、紀律、堅持,但內心真正尊崇的,其實是藉由這些特質,可能可以賺到的財富。他們尊崇的是結果,而非過程。
從道德與哲學的角度,可以說出許多理由,反駁這種顛倒的價值觀。但我想從純粹務實的角度,說出反對的理由:重視工作報酬更甚於工作的問題,在於報酬是有可能被奪走的。
走過經濟動盪時期的人,都非常清楚這個道理。一個人今天成功,明天垮台,豈有可能是他毫無過錯,他的公司卻突然一敗塗地?傑出的企業家難道會僅僅因為全球市場變遷,就突然敗落?
為何有人將自己的自尊,賭在自己無力控制的因素上?
明智又能持久的職業道德,重視的不是變幻莫測的報酬,而是工作本身,是工作過程中所展現的熱情、專注,以及工作的重大意義。
誰也無法奪走這些。
*本文摘選自一起來出版《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
《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父親巴菲特給我的12塊金磚》
作者: 彼得.巴菲特 Peter Buffett
譯者: 龐元媛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4/05/29
作者簡介
彼得.巴菲特
華倫.巴菲特的小兒子,音樂家、作曲家、慈善家。他的創作事業始於80年代早期,代表作包括奧斯卡獲獎電影《與狼共舞》中的「火舞」配樂。他發行過15張專輯,並與好萊塢等大型娛樂公司合作,曾獲電視界最高榮譽的艾美獎。他遵循巴菲特家族的公益理念,擔任慈善團體NoVo基金會會長。曾與知名饒舌歌手阿肯以人權為主題,共同籌畫聯合國大會的表演節目。
他將個人經歷,以及父親和他分享的價值觀寫成《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一書,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受到諸多名人的好評。本書翻譯為十五國版本,全球銷售超過50萬冊。巴菲特父子倆曾在美國Today與CBS等媒體同台,一起分享討論這本書。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