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時候,回南京過節。我帶兒子小米去看我小時候住的地方,我對他說:「小時候,不管颳風、下雨、打雷、下冰雹,我都要在露天中爬上鐵管梯,住在不避寒、不避暑的屋頂。小米,我在這裡住了近20年。」

劣勢限制的是過去,無法完全禁錮未來

我常說,劣勢限制的是過去,但無法完全禁錮一個人的未來。我們不能選擇的事情太多,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城市、無法選擇出身、無法選擇緣分、無法選擇父母⋯⋯。

如果有什麼是我們絕對可以選擇的,那就是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選擇:在你生命中,什麼最重要、什麼最微不足道。

曾經有人在網路社群問我:「潤總,我的學歷不高,也沒什麼值得講的經歷,更不認識什麼人,你看我應該要怎麼成功?」

這樣的話,就像在說「我從小家裡很窮,窮限制了我的未來」一樣,反覆強調著與生俱來的劣勢。並將目前自己的劣勢,推給家庭、父母,推給一切外在的力量。這個心態不改,難成大事。

真正厲害的人,有一種「工程師思維」。就是永遠以資源有限、條件不足為前提,實現現實世界的目標,永遠不說我的條件做不到。NASA的工程師、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工程師,條件從來都沒有允許過。

劣勢限制的是一個人的過去,但無法完全禁錮一個人的未來。「想成功」只是一個念頭,一個微小的嫩芽禁不起風吹雨打。「真的想成功」,知行合一、拋棄包袱、拚命爭取,才是強烈的企圖心。

已經不再進步的人,喜歡提自己過去戰績輝煌;不是發自內心改變的人,總是喜歡沉浸無法改變的過往。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不再推卸責任。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在網路社群裡,我對學員們說:「絕大部分的人,沒有什麼背景、沒有什麼天賦, 只能靠努力和累積,去和有背景、有天賦又投機取巧的人,殘酷競爭。」

如果能力、背景、天賦比不上別人,還不懂得堅持並勤奮,很難有機會突破桎梏。人笨一點、沒有背景、起點差一點,沒有關係。但是別懶,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很多學員羡慕我的寫作能力、演講能力和洞察力,這些不是生來就有的。我能寫,是因為我國中開始寫小說、高中開始寫詩集、2003年開始寫部落格,如果當時有自媒體,在那時候,我就已經寫出了超級爆文的影響力;寫作這條路,我已經堅持了十幾年,你卻以為,我只寫了2、3年。

我能說,是因為我大學就開始參加辯論賽,是南京大學的最佳辯手,2002年編寫了一門3天的「專案管理」課程,拿到PMI(國際專案管理學會)的認證,替大量的微軟員工和全國軟體園區講課。

我能想,是因為國中就自學了大學的普通邏輯教材,我後來在南京大學數學系接受極其殘酷的邏輯訓練,接著在微軟的前幾年做技術、被客戶逼死。

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我主動轉向市場,強迫著改變自己。至於知識豐富,是因為我每天無論有多忙,都會堅持學習,無一日間斷。

我常出差,晚上也不早睡,每天從0點工作到0點,一周7天都不休息。我只要有空閒時間,就會用2倍速聽「得到」上的各種內容。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幫你,你自己都不努力、不堅持時,別人怎麼幫得上你?

很多人期望獲得一招致勝的賺錢方法、期望快速賺到錢、渴望一夜暴富,但是那些教你怎麼賺錢的人,最後可能才真賺到錢了。

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永遠是少數人

曾國藩留給後人的警訓:誠、敬、靜、謹、恆,5字箴言。

什麼是守恆?在對的事情上堅持投入時間和精力,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不求速效。很多人不願意做小事,看不起一些小事情, 僅僅恆心,就很多人難以守住。無數事實表明,用心急躁,急功近利的人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越是在浮躁的社會中,踏實、本分、誠信這些品德就越可貴。別看這只是一件小事。有多少人一年閱讀量不到50本書?有多少人認真堅持過:放棄3分鐘熱度,認真堅持做一件事?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永遠是少數人。

有的人,一輩子只為做好一壇酸湯、一條魚;有的人,一輩子只想做好一罐茶葉、一餅茶,卻做到了上億的產值。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好,於是「量」就不行;單很小的一個產品、很小的一件事,如果能做到極致,也能做到上億規模。

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堅持的力量。

最後的話

十一假期結束後,我把小時候爬的梯子運到上海,架在家裡的樟樹上。用我兒時的歲月,陪伴兒子長大的時光。

20年前,鐵管梯住在不禦寒、不擋暑的屋頂;20年後,草木青青,樟樹下的庭院溫暖如春天。

很喜歡在網路上很紅的一段話,分享給你:什麼是吃苦?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理解得太膚淺,窮根本不是吃苦,窮就是窮,不是吃苦。吃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的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以及在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本質上是一種禁欲能力、自控力,堅持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靠自己做出成績變富有的人,往往比窮人更能吃苦,否則他就不可能白手起家。你會發現,這些人富有了以後,還是比你勤奮,還是比你能忍受孤獨,還是比你能延遲滿足,還是比你簡單純粹。這才是吃苦。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如何自律?從不推卸責任開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