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問上班族,工作上什麼事情最浪費時間?10個人大概有9個人會回答「開會」。開會很花時間,職級越高,開會時間就越長。一整天下來,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坐到腳麻,然後就下班了。

如果開會是大家的大敵,那為什麼又會有這麼多會議呢?有這麼多會要開,我們如何提高效率?

會議是「必要之惡」?

會議的功能有2種,一是更新資訊、二是議題討論。上述兩種類型,只要屬於比較簡單的溝通,都可以用通訊軟體或Email取代。如果是比較複雜的溝通,才需要動用到「會議」這個工具,以免文字產生誤會,難以確保每個人有同樣的認知。

既然會議有其必要,公司就該從「會議減量」下手。要做到這件事,最難克服的,往往是管理者的恐懼,害怕少了會議,就少了掌握。這點可以靠著對用通訊軟體和Email定時回報的要求,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

只開必要開的會,不要事事都想靠開會解決,是增進效率的第一步。

 一、準時開始,準時結束

會議絕對不是時間越長,知識含量越多。我們都參加過冗長但完全沒效率的會議,會議結束好像也沒什麼結論。會議時間的掌握很重要,在我們公司,所有會議都講求「準時開始、準時結束」,會議通常是半小時,最長不超過1小時。

有些公司會採用「站立會議」,大家站著容易累,時間不會拖太長。我過去也曾試過,但我發現這未必是有效的方式,因為會議講求的是每個人的專注,規定要大家站著,反而讓有些人難以專注。

二、讓手機電腦消失,專注在會議

既然大家都花了時間,會議就需要不被打擾地進行,會議主持人應該規定大家在這段期間不用手機、電腦,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我們常看到一種會議:每個人好像都有在聽,但同時卻都在做自己的事。這種會議型態,看起來好像很多工、有效率,其實是最沒效率,也是決策品質最差的會議。

100%專注是對會議的基本尊重。有的公司會在會議室中間放個木盒子,與會者要把手機放進去,這也不失是個方法。

三、從資淺的人開始發言,決策者最後作結

會議上,要確保大家都能充份表達意見,因此要從資淺的同事開始輪流發言,決策者最後作結。

這個規定,除了能讓大家都知道自己必須發言,會在會議中保持專注,也能避免資深同事講完話後,壓過了資淺者的意見,讓資淺的人不敢或不想講話。

而決策者,則要練習「最後說話」,這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必須練習。因為決策者說完後,往往就不會有人想說話了。當與會者無法在會議上充分表達意見,會議效率就降低了。

四、會議要有記錄,最後要有行動方案

每場會議都該有結論,會議的重點該被記錄下來,並在之後以會議或線下回報方式,確保結論確實執行。沒結論的會議,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有具體的行動方案很重要。所有的行動方案,都要訂出負責執行的人,壓下明確的完成時間。

減少會議頻率、控制會議時間、確保會議結論,大家才能減少坐在會議室的時間,多花時間做更有意義的工作。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