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華府之行教會了我關於求職的一切知識,最重要的是,建立人脈是我人生的黃金門票,不一定是在社交活動或會議上,也可以發生在咖啡店、雜貨店、甚至在飛機上。事實上,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早期發展求職訓練課程時,在某家餐廳排隊等上廁所時找到的3位新客戶。建立人際網路代表的是,你的思想和心靈總是樂於與人進行對話。

停止丟履歷表,開始拓展人脈

如果你願意將它視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每天早上醒來都能敞開心扉迎接下一次的對話,你的職業生涯就會一路飆升。所以,對於那些告訴我沒有任何聯絡管道的人,我的答案是自己去創造。去散散步、去雜貨店、排隊上廁所等等,決心與人交談。

我沒想到的是,我搬到華府時想出的求職方法,最終會成為我工作機會學院課程的基礎。

第一步:瘋狂搜索LinkedIn上的資料

如果你不想靠朋友貝琪的媽媽隨意給你的工作,而是想找到一份真正理想的工作,那就想出3到4個關鍵字:兩個與你的核心技能相符(例如,以我自己為例,傳播溝通、寫作或口說能力)再加上兩個與你的理想行業或核心興趣相符(例如,我喜歡的旅遊、政治或時尚)。

進入LinkedIn的進階搜尋,總是在關鍵字的部分輸入兩個字或詞組,最多不超過3個。其中一個一定要與技能相關,例如「財務建模」,或是我的「傳播溝通」,而另一個一定要與興趣相關,例如「時尚」。興趣的輸入不要超過一個,以確保你的搜尋結果能深入且集中。

開始研究出現的個人資料,並注意最能啟發你的那些人。注意這些人什麼地方最吸引你,開始建立一份引起你注意力的公司或工作清單。這是我在職業訓練課程中最喜歡的一部分,我通常會和私人客戶一起進行,檢視他們感興趣的個人資料,並找出感興趣的關鍵原因,以此確認他們最佳的職業選擇。

第二步:列出目標公司的名單

當你幾乎達到搜尋極限,開始覺得自己像個可怕的LinkedIn怪物之後,就可以開始列出你最想去服務的公司了,最多1百家與你的核心本質和核心價值觀最為吻合的公司。此時你應該已從其他專業人士那裡得到很多靈感了。

第三步:找出適合個人核心技能的去處

研究一下你名單上的每一家公司,弄清楚你最想加入哪一個團隊。這代表你要擺脫「有工作上門就做」,或是「有總比沒有好」的心態,而是要讓職位選擇符合你的主要核心技能。

第四步:在每家公司鎖定兩個關鍵的聯絡人

一旦你弄清楚哪些團隊最能讓你發揮技能,再次利用LinkedIn的進階搜索功能:

•將你名單上的1百家公司,逐一輸入在「公司」的欄位。

•輸入你理想工作地點的郵遞區號。

•輸入一個關鍵字,能讓搜尋引擎找出該公司符合你理想的團隊成員。

從那裡,你應該要找出兩個關鍵的聯絡人:人力資源部和你的潛在老闆。要聯絡的潛在老闆位階不宜太高,否則你的郵件會遺失在他們的快速掃瞄當中、或被視為不相關;也不該是公司組織位階太低的人,這會使你與他們競爭同一份工作。初級求職者應該把經理視做為他們的潛在老闆;中階層經理求職者則應該以董事或副總裁視為潛在老闆。寫下你名單中每一家公司潛在老闆的名字。

至於人力資源聯絡對象則比較特殊一點。對於員工少於10人的公司,可能沒有人力資源人員。好吧,即使那些宣揚「我們沒有階級制度」的初創公司,也可能沒有人力資源人員。所以不要拘泥於此,但還是要留心、刻意找尋可能的人力資源聯絡對象。如果找不到的話,光是潛在老闆的名字就足夠了。

第五步:找到他們的電子郵件

如果你想在LinkedIn上直接私訊這些人訊息,我是會哭的。為什麼呢?因為你一定要聯絡得上這些人才行。意思就是,你要知道LinkedIn就和Twitter、Instagram或其他上百萬個需要登入的平台一樣,這代表他們不見得會每天登入或是真的關注它。因此,我建議你直接發郵件到他們的電子信箱,這是他們最重視的地方——收發亞馬遜的快遞、到工作郵件、乃至於重要伴侶的訊息。這正是你會被注意到的地方,不論他們是否回覆你。

在工作機會學院,我經常談論如何找到一個人的電子郵件地址,你要知道這是可行的!記住:每個電子郵箱都有一個清楚的結構,比如firstname.lastname@domain.com,或諸如此類。透過Google搜尋「email name@company.com」找到每家公司的格式。例如,如果你想要在迪士尼公司尋找聯絡人,你也知道對方的名字是Jane Doe,不妨嘗試用Google搜尋「email Jane Doe@Disney.com」。

文字空格可以讓搜尋引擎生成可填充的選項。如果你不認識公司裡的某個人,可以利用LinkedIn進階搜尋工具,在你鎖定的公司裡找出一個從事行銷傳播、或最好是從事公關工作的人。為什麼?公關人員的名字和電子郵件通常最會出現在網路上,而他們的名字將使你更容易破解郵件帳號格式。

應採取的行動步驟

應採取的行動步驟概述清單

✓ 選擇兩個符合你主要「核心技能」的關鍵詞。

✓ 選擇兩個符合你工作中追求的「核心興趣」的關鍵詞。

✓ 在LinkedIn的進階搜尋中輸入一、兩個你的「核心技能」相關詞彙,以及一個「核心興趣」的相關詞彙,同時也輸入你理想工作區域的郵遞區號。提醒一下,核心技能詞彙包括寫作、品牌管理、財務、工程、公共關係、組織發展、招聘等。「核心興趣」詞彙包括時尚、電影、彩妝、政治,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的詞彙。

✓ 找出讓你受到啟發的那些人。

✓ 列出1百家公司名單(越多越好)。

✓ 在每家公司找到兩個聯絡人(人力資源和未來可能的老闆)。

✓ 找到他們的電子郵件帳號。

先不要發送任何郵件。收集這些資訊,並切記你想要找工作,但你不是在要求一份工作。相反的,你要開啟一場對話,給美妙的未知一個施展魔法的機會。


寫電子郵件給陌生人是一門藝術。以下是我在工作機會學院課程中的建議,供你參考:

1.當聯絡人打開一封陌生人的電子郵件時,首先會想到的是,「他們是怎麼找到我的?」你在寫這封郵件時,要一開始就表明你如何取得他們的聯絡方式。

2.接著為自己冒昧來信略為表達歉意。為什麼?因為突然出現在別人的私人收件匣有時會令人感覺隱私受到侵犯,雖然這只是建立人際關係,是很多人都習慣做、也應該做的。

3.提出一點真誠的恭維。老實說吧,沒有人不喜歡聽到讚美的。說說你認為他們的工作有什麼激勵你的地方,簡短的一句好聽話就可以了。

4.進一步描述你現階段的職業狀況,以及你接洽他們的主要原因。

5.透過提問來結尾,無論是安排一通電話、還是親自碰面喝杯咖啡。

6.務必附上你的履歷,並且附加說明「隨信附上我的履歷,以便您了解我的背景」。這種說法會讓人感覺你不像是在找工作尋求幫助,反而像是想與人建立聯繫。

與陌生人聯絡一開始可能會令你害怕,但多練習幾次就容易多了。加油!

結語

你覺得建立人際關係或「開口詢問」是佔人便宜嗎?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我能理解。但是你要知道:拓展人脈的交流是最高形式的給予,對參與的各方都是如此。此外,你認識的人越多,也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很多人都不了解拓展人脈的本質,但是對於那些答應與你聯繫的人來說,他們知道在你求職過程中幫助你的價值。他們明白你將在個人事業領域中崛起,而你最終的成功也將有助於他們的成功。

聰明的社交人在你努力向上發展的期間,會將與你的關係視為他們的時間投資。在我努力建立人脈進入五角大廈的過程中,數百人曾向我伸出援手,我必須告訴你,很多人幾個月後回頭來請我幫忙,我也樂於從命,因為這就是人脈拓展的圈子。當然,在你努力向上奮鬥的同時,也要樂於幫助他人,總是要記得問人:「我要怎樣才能回報你呢?」

拓展人脈不是佔人便宜……而是付出、給予;這只是如今資訊傳播的方式。所以,從現在就開始深耕,不要等到需要幫助時才與人交流,這是最糟糕的。讓拓展人脈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天都與人對話,將之視為人生中持續不斷的旅程,不必一定要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重大。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一本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改變之書
You Turn: Get Unstuck, Discover Your Direction, and Design Your Dream Career

作者: 艾希莉.史塔爾

原文作者: Ashley Stahl

譯者: 何玉方, 陳筱宛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1/27

作者簡介

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

  《富比士》雜誌專欄作家、美國職涯規畫師。從反恐專家轉換跑道,成為炙手可熱、以幫助求職者找到完美工作為使命的職涯規畫師。她的使命是幫助人們步入讓自己產生熱情和認同的職業。透過兩次TEDx演講,吸引五十萬求職者訂閱的免費訓練課程,以及她的Podcast「You Turn」,她已經幫助全球31個國家的學員,將自己的職業潛能最大化、找到理想工作、並提升自己的自信。

  她每月在《富比士》上開設職業專欄,受《華爾街日報》、CBS、《Self》雜誌、《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媒體報導。艾希莉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獲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又在聖莫尼卡大學(Santa Monica College)獲得精神心理學碩士學位。她擁有雷德蘭茲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政治、歷史和法語專業的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何玉方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專研文體風格學,現居英國從事教學研究,兼職翻譯,譯著有《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男孩A》、《動物農莊求生計》、《人性公式大接管》、《不管你願不願意,現在已是AIQ比IQ、EQ更重要的時代》、《懂顧客心思的話術最好賣》、《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等書。

陳筱宛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比較教育碩士。譯有《開口問,全世界都會幫你》、《社會性動物》、《共病時代》等書。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