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業到退休,約有40年在職場,有不少機會需要找工作。過去的人,主要是20幾歲或30幾歲會換工作,但是隨著產業更迭快速,越來越多中年人面臨需要求職的狀況﹔再加上高齡化,必須工作到很老,更有不少人是老來求職。這麼一算下來,幾乎各個年齡層都需要求職,所以求職是一項終身必學的技能!

3個錯誤認知

遺憾的是,少有人認真看待求職這項技能,就拿寫履歷來說,總覺得網路上很多範本可以參考,誰不會寫呢?不過在看過上萬份履歷之後,我必須說至少8成的人都寫錯!而且年紀越大,履歷寫錯的比例越高!或是說中年人寫履歷的功力,其實是比不上年輕人。原因有3個:

1.不必很會寫

年輕時景氣好,加上年紀優勢,不少都是工作自動找上門。

2.忘記怎麼寫

後來工作穩定,不往外找工作,忘了履歷怎麼寫才有效果。

3.不認為要學

當上主管之後,都在看別人的履歷,錯以為自己很會寫,不必重新學習。

昨天教自媒體經營寫作策略課時,有兩個學生拿履歷來給我看,一個做產品研發、一個做網站使用友善,40歲出頭,都任職過外商,照理說應該很會寫履歷,事實不然!以前我都會一條一條跟他們說怎麼調整,這次我換個方式,讓他們交換履歷來看,下課後我問他們看到問題了嗎?兩人異口同聲地說:「很奇怪,我們兩人的問題如出一轍!」

寫履歷3個通病

他們的履歷都給我看過2次以上,不管我怎麼說明都沒用,每每改回來還是錯;這次易位思考,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馬上旁觀者清。看到別人的問題,再回過頭來卻發現自己也半斤八兩,就完全抓到癥結!顯然這一招是奏效的。

那麼,你是不是好奇他們的履歷究竟犯下哪個共同錯誤?我得說,多數人履歷寫錯就錯在這裡,它們是通病,源自於沒想清楚履歷的目的,以及必須達成的效果,因此最常犯這3個錯誤:

1.錯以為履歷的目的是錄取,正確的認知應該是爭取面試機會

錄取是在面試之後決定,而履歷是用來篩選,篩出可以面試的候選人。篩選的第一關是誰?不是人,是電腦!沒錯,廣告說電腦會選花生,而它也會選人才。電腦怎麼選?當然是下規格化的條件,因此你要針對企業的徵人條件作答,而且要用他們的用語,關鍵字才會搜尋到你。

篩選的第二關是誰?大企業是人資部門,他們每天要看上百封履歷,只得快速掃描,掃的還是符合條件的關鍵字。直到第三關才是用人部門主管,這時候他需要看的履歷少,有時間好好瀏覽履歷,寫得好壞在這時候才派得上用場。換句話說,履歷寫得再好,沒有寫到關鍵字在前兩關就刷掉了,哪有面試機會?

2.錯以為履歷是寫功能說明書,正確的認知應該是廣告單

我這兩位學生的履歷寫得密密麻麻,用10級字體還能寫到4頁,你說誰看啊?有意思的是,我退回去請他們刪,回來還是4頁,可見得有多麼捨不得!因為上班10多年,有太多可以寫,而且每項工作都是心血,付出高昂代價,犧牲休假、犧牲健康、犧牲陪伴家人,當然都很重要!

問題是你買手機回家,會看一大本功能說明書嗎?不會!但是你買手機是看什麼決定?廣告單。同樣的,履歷是用來行銷自己,它的性質是廣告單,正反兩面算2頁,字少少的,只會有一兩個重點,這才是吸睛的地方。真的,你那些心血只有你自己在乎,企業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用了你有什麼效益。

3.錯以為履歷是寫重點,正確的認知應該是寫亮點

多數人的履歷都是在寫工作內容,比如市場調查公司的研究人員是這麼寫:

1.收集市場情報與資料分析
2.執行各類調查研究專案
3.管理專案進度、溝通協調
4.提出分析策略建議報告
5.網站趨勢文章撰寫
6.粉絲團經營管理

再來看我另一位學生是測試工程師,他是這麼寫:

1.產品軟/硬體功能驗證及問題測試
2.新產品組裝及功能測試
3.新產品標準作業流程編寫及技術轉移

你看了,是不是覺得他們普通平凡極了?但是他們都強調這些都是工作上的重點,卻沒想到當大家都寫這些時,自己會被淹沒其中,看不到獨特價值。因此履歷要寫的是亮點,指的是工作表現、傑出績效、重要貢獻,比如說:

1.推出5項嬰兒護膚系列產品,每月業績平均成長358%
2.成功重新品牌定位,提高產品售價25%

重要的不是文字,而是數字亮點

有沒有注意到數字是亮點?像是成長率、市占率、業績金額等。可是總有人跟我說:「可是我工作沒有數字呀!」「我怎麼會知道公司的數字?」這些都是事實,但也是最危險的地方,當你說不出數字時,你怎麼具體化自己的貢獻?想要爭取加薪時,怎麼開口?當公司要裁員,你怎麼自保?

這時候我都會回過頭跟學生說,這是個警訊!不論你將來換到什麼工作,做任何事都必須要有「數字概念」,否則你會說不出自己的價值。隨著年紀越大,就有被平均化的傾向,容易被取代,因為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憑什麼公司會幫你算出你的價值?具體衡量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的責任,也是保障。

寫履歷不只是為了求職,也是閃黃燈,提出警告。當老闆付給你的薪水是數字,他也會要求你給他具體的數字,最好還能換算成金額。

本文摘自「洪雪珍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