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商業顧問,經常會有人來問我的建議。公眾號上也經常有讀者給我留言,描述他所面臨的問題,想聽我的建議,從職業方向,到同事關係,到商業選擇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但是對於大部分問題,我其實沒有辦法給出具體的建議,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地聊聊「尋求建議」這件事。

當你需要尋求別人的建議時,那一定意味著你面臨決策了。做決策就需要有選擇,選擇A,選擇B,或者選擇C,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之下,沒有人把選項擺在你的面前,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自己找到選項,但不管有沒有選項,尋求建議本質上,是需要做決策。

那麼做決策需要什麼呢?梁寧老師說得特別好,做決策需要兩件事情:第一,是訊息環境。第二,是決策模型。充分、客觀的訊息環境,是做出正確決策的依據,如果你所處的信息環境裡,有嚴重的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你就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

基於充分、客觀的信息環境,你就可以發散出很多可能的選項,然後,再通過決策模型找到最好的那個選項,這就是做決策的過程,決策模型有很多種,憑直覺拍腦袋就是最簡單的一種,很多人在尋求別人建議的時候,都只是想尋求一個確定的結論:你就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就好了。

可是結論的背後有兩件事:訊息環境,和決策模型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訊息環境是自己私有的,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就意味著,別人在訊息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不可能給你一個確定的結論。

比如這樣的問題:潤總,我覺得公司的CTO(編按:技術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不太行,我要不要幹掉他?這就很難回答了。因為我不了解你的公司什麼情況?你現在營收什麼情況?CTO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你想幹掉他的具體原因是什麼?你有沒有替代者?你覺得他不行,但他真的不行嗎?需要大量的溝通,我才可能了解做出這個決策所需要的訊息環境。

如果我跟你說,你要是不喜歡這個CTO你就取代他吧,這就是特別不負責任的一個回答,雖然這個回答背後,也是有決策模型的,決策模型就是要不要取代一個人,就看你喜不喜歡。

在尋求別人建議的時候,你不能期待對方給你一個結論,因為他並不掌握訊息環境,你只能期待什麼呢?你只能期待對方給你一個決策模型的建議。

什麼是決策模型的建議?

如果是第1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如果是第2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如果是第3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這就是決策模型的建議。

比如,第1種情況,如果CTO能力根本就不行,但是他是個老將,他的手下比他更有能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是一個戀舊的人,你應該給他設立一個虛職,給足薪水,但是把CTO職位讓出來,這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

第2種情況,如果CTO水平很高,也沒有道德上的問題,只是跟你性格不合,那你就應該求同存異,給他一定的空間。

第3種情況,如果這個CTO拿著公司的資源在外面開自己的公司,那你就應該立刻幹掉他,甚至是保留證據,未來可能要起訴他等等。

當然,這些決策模型可能並不全面,但是向別人尋求建議的時候,你要知道,因為訊息環境不充分,你能得到的也就只會是決策模型。同樣的道理,你在給別人建議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因為訊息環境不充分,你也給不了結論性的建議。

你只能給決策模型的建議,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類型的問題,比如我應不應該辭職?我該選哪一份工作?我大學應該選什麼科系?這些問題的決策模型其實不複雜,但是特別取決於每個人的訊息環境。

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你就應該辭職,你就應該選這個工作,你就應該選這個城市這個專業,因為我本人覺得特別好,這都非常不負責任。那你應該跟他說什麼?應該說決策模型。訊息環境越是私有,你就越應該給決策模型的建議。

比如關於報大學志願,很多人問我,潤總,我應該報哪個城市?我應該報哪個大學?我應該報哪個專業?到底怎麼選呢?我的回答是:重要性:城市>學校>專業,這就是決策模型。

聽到這些,對方可能會說,潤總,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啊,你說我到底應該選哪個呢?這個時候,我就沒有辦法回答了,因為我不了解你的具體情況。

哪怕你簡單介紹了兩三句你的一些情況,但是我還是不了解你所有的訊息,比如你的興趣,你的價值觀,你的個人偏好等等,我只能說這是一個決策模型。你看一看,你是不是首先有能力去選最好的城市?如果不能,那麼你在相對差一點城市裡是不是可以選最好的學校?如果還是不能,那你就選專業吧。一個好的專業,在就業時其實也可以很有競爭力。

至於具體你應該選哪一個,那就要看你的情況了,你要自己透過決策模型,得出自己的答案。所以,給別人建議的時候,訊息環境越是私有,就越應該給決策模型的建議。

那訊息環境不私有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給出結論性的建議呢?至少我自己不會。我一般會這麼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比如,平時一些創業者、企業家來找我做諮詢,我們需要聊很長時間,這期間我會問大量的問題,其實就是為了獲得訊息環境。

作為諮詢顧問,腦子裡面裝的都是決策模型。在了解了充分的信息環境之後,如果我根據決策模型得出了結論,這個時候,我就會跟對方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為在訊息環境和決策模型之後,其實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價值觀。我是一個對風險比較偏好的人;而你可能是一個對風險非常厭惡的人。我是一個更願意嘗試新東西的人;而你可能是一個喜歡長久做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

同樣的訊息環境和決策模型之下,如果我們價值觀不同,那我們所做出的選擇也許就會很不一樣。所以「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這句話的背後,其實還有價值觀的支撐。它背後的含義是:這只是我的選擇,供你參考。因為我們價值觀不同,你不一定非得做出跟我一樣的選擇。

所以,向別人尋求建議時,不要期待能夠直接得到結論,對方能夠給到你的,最多只是決策模型。你需要把自己的訊息環境帶入決策模型裡,再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最終的決策。做出決策之後,不管結果如何,你都要為自己的決策負全責。

給你建議是對方的情分,而做出決策是自己的責任,如果決策所帶來的結果不好,你也千萬不要覺得,是別人給你的建議,別人就應該負責,比如,你去問別人這個股票值不值得買?對方說,這股票我買了點,因為什麼什麼,我感覺最近要漲。

於是你也買了,然後虧了。這時候,你跑去跟對方說,當初我就是聽了你的建議才買的,現在虧了都怪你,你賠我錢!這就不應該了,做出買股票這個決定的是你自己,你就要承擔全部的責任,記住,不管別人給了你什麼建議,決策是你自己的,最終能夠負責的,也只有你自己。

最後的話

很多人在尋求別人建議的時候,都只是想得到一個確定的結論:你就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就好了。可是,結論的背後有兩件事:一是訊息環境,二是決策模型。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訊息環境是自己私有的,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就意味著,別人在訊息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不可能給你一個確定的結論。

能給你的只是決策模型,同樣的,在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因為訊息環境可能不充分,你就要謹慎給出結論性的建議,訊息環境越是私有,你就越應該給出決策模型的建議。而即便訊息環境很充分,也不要輕易給出結論性的建議。

因為這背後還有一個因素:價值觀。你可以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李笑來老師說過一句話: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大多數人在不了解充分的訊息環境時,就喜歡給出結論性的建議。所以他們的建議不太具備參考價值,你可以聽一聽。而少數人會考慮到訊息環境,給出結論性或者決策模型類的建議,通常具有參考價值。

但是每個人的價值觀都大不相同,最終,你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自己的決策。得到別人的建議之後,你要知道:給你建議是對方的情分,而做出決策是自己的責任。

不管別人給了你什麼建議,決策都是你自己的,最終能夠負責的,也只有你自己。

*本文獲劉潤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建議,都沒有參考價值?

責任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