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叫泰瑞的朋友最近對我訴苦,他說他在工作上老被主管挑剔,但卻不知道自己該從什麼地方改進。雖然成果的確不好,但他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由他而起,所以他認為主管對他的批評有失公允。

我好奇問了一些細節,以及實際發生的狀況。聽完他的一一舉例之後,我給了他一句建議:「你應該要更『take initiative』一點。」但泰瑞當下一臉迷茫,我才發現他對何謂「Take initiative」*不甚了解。

(編按:take initiative翻譯成中文「採取主動」,無法準確傳達出這個詞彙的精髓。)

泰瑞以為,我就在叫他積極主動一點。於是他先唯唯諾諾的自以為聽得懂了,但我看得出來,他內心其實滿是疑問:「我明明也蠻主動的啊,我哪有很被動?」於是我對他說:「你認為『take initiative』是什麼意思?」果不其然,他當下的回答就是「不要被動」。

但光是這樣的回答,就可能會被許多老闆、主管認為缺乏initiative了。首先,這樣的回答只是回覆問題,但不是給出一個答案。即使主動就是不被動,但不要被動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泰瑞沒有給出答案。

被動心態與主動心態的差異

Take initiative聽起來很淺顯易懂,但你知道在職場工作環境中,被動和主動的差別是什麼嗎?

以下4種常見的行為或心態,通常會被認為是被動:

  1. 等到主管開口才行動。
  2. 針對現況加以反應。
  3. 等到問題發生才有行動。
  4. 把重點放在自己做了什麼。

相對來說,主動心態就很不一樣:

  1. 不等有人交代就會去做。
  2. 針對未來有所準備和規劃。
  3. 預先防範問題的發生。
  4. 會把重點放在改善整體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先問是否與自己有關,更不會問自己有沒有非做不可。

看到這裡時,請再試著想想看,當你自己聽到「take initiative」這個詞時,在你腦海浮現的特質會是些什麼?

Take initiative的4個表現

具備「Take initiative」的人,通常具備以下3種特質:

  1. 有系統、有組織。
  2. 懂得掌握團隊中其他人的反應及感受。
  3. 能夠進行全盤而長期的分析和規劃。

更具體來說,「Take initiative」要能做好以下4件事情:

1.預想問題

泰瑞對我說,他的主管經常嫌他反應太慢,開會時被臨時問到一個問題,他連回都不會回。「但我當時只是在思考要怎麼回覆!」他無辜的對我說。

其實,他都該預先思考,對方可能會問我什麼問題?然後再提前準備好答案。就像學生時代準備考試時要猜題一樣,你該賭的不是自己猜題的準確度,而是到底有沒有做好準備。

因此,最好的狀況是,你不但把會被問的題目都預想到了,還做好充分的準備。讓你好整以暇的回覆主管,並善用以下句型:「是的,接下來讓我從3個方向來說明⋯⋯」,顯現出你有系統、有組織的特質。

在簡明扼要的說明完後,別忘了再加上一句:「由於會議時間有限,我會後會再把資料整理給您,請問還有什麼指示呢?」

如果你根本難以掌握狀況,或當下沒有進度,被詢問時也不要慌張,因為最糟的就是被問到而說不出話來。

試著這樣說:「根據我目前的了解⋯⋯」,當然內容可能會很空洞,所以主管可能會不滿意。當主管明顯表現出不滿意、不耐煩時,也別刻意閃躲,或許下不切實際的承諾。

應該要抓住他願意開口講出指示的機會,馬上回應說:「是的,謝謝您的提醒,我接著馬上就會去辦!」很多主管寧可聽到「馬上去辦」,也好過聽到「沒辦法」這種掃興的回答。

2.提出方案

發現問題很重要,但公司更期待的是有人能主動跳出來解決問題。假如我們連一個解決方案都提不出來。或許該思考,自己是不是入錯行,自己對這家公司的價值到底何在。

你要培養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而且最好能提出2~3個方案。只有一個方案是不夠的,那怕只是當備用,都更能證明你的價值。

如何提出不同方案呢?根據我的觀察,許多人即使在一家公司做了好幾年,還是不太清楚,從點子發想到執行之間,除了具體方法外,還需要注意什麼?

你一定證明你的方案經過嚴謹的分析,而非只是靈機一動。因此,你的想法要先經過以下3種分析:

  1. 影響分析(Impact Analysis)
  2. 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
  3. 損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風險評估矩陣,能幫你審視發想的方案具備的可行度有多少。(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簡單來說,你要列出各種方案的變數、風險會有哪些。即使你還只是個剛入門的菜鳥,使用這種方式會讓你展現出大將之風。

3.積極發聲

很多人在職場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自己明明有說,別人卻常常忽視他的意見。假如這種狀況一再發生,你應該問自己:為什麼別人都聽不進聽自己的意見?該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光是問這些問題的,就是一種「Take initiative」的表現。

另一個可行的建議,就是設法讓自己說出正向的話。畢竟,工作已經很苦悶了,沒有人想要聽更多的問題和抱怨。

與其說「目前的市占率很低」,不如說「等待我們開發的市場空間還很大,我針對不同的市場區隔,分別有以下的建議作法」,這就是正面的積極發聲方式。

4.行動、行動、行動

你一定要找出具體的行動。如果一個問題分析到最後,卻得出束手無策的結論,只會讓主管覺得你毫無貢獻。

老闆常常會說:「不要給我那麼多理由和原因,告訴我接下來該做什麼。」這裡的重點不只有「做什麼」,還有「告訴」。公司要的是成效,而不是知道你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事。

假如無法保證成效,你就必須在「做什麼」之前,清楚「告訴」主管或合作的同事,你打算怎麼做、為何要這樣做、其他人如何配合。無法清楚交代一件事,其實就和毫無能力沒有太大的差別。更嚴重的是,因為交代不清楚,製造出更多問題,公司還得花額外的時間去收拾你的爛攤子。

最後總結:你該在意的其實不是主管或其他人的觀感,而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意願,讓情況有所不同。假如你能讓自己成為一個「Take initiative」的人,你只會在職場上更吃香,也更有競爭力。

*本文獲《一談就贏・鄭志豪的談判教室》同意同意授權轉載,原文:提升自己的職場價值,請從Take Initiative採取主動做起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