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受到廣泛談論,卻很少有人為其定義。從最普遍的層面來看,全球化可以轉化成人類跨越國界的活動總和。這些流動可能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科技或甚至是生物上的,就像新型冠狀病毒或是愛滋病病毒這類流行病的傳播。

而想法的國際流動最不容易看見,但卻是全球化最強大的層面之一。想法的碰撞與融和,塑造了社會組織,管理經濟和公司的模式,還有人們理解及思考的方式。

新冠肺炎在各地造成空前的健康和經濟危機。儘管世上前1%的人得益甚巨,卻有更多公民因所得不均,而變得更窮困。10多年後,美國、英國和南歐的平均薪資水準仍然低於危機發生之前,所以大家會焦慮,不是沒有原因的。

促進經濟整合,卻加速不平等

全球化看似促進了觀點融和,就連新興的經濟體也都擁抱公開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反映出協調一致的多邊行動最精彩的部分,但這場危機也導致中產階級薪資10年的停滯、國內不平等的急遽攀升,激起民粹主義反撲,反對全球化。

全球化沒有促成社會上的才智交流,反而造成意識形態和政治上的分歧,這損害了集體做出決定的潛力,無法共同找出解決辦法。

日益脆弱的地球生態系統迫切需要眾人加強合作,但全球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卻讓我們更少合作了。

過去10年來,全球化一詞受到濫用,各種壞事都怪全球化。儘管聽來像異端,但問題不在太過全球化,而是不夠全球化。得不到足夠資金的地方無法開展貿易、無法低價供給網際網路;沒有好的教育和醫療保健,接觸不到最新的觀念。這些地方的人更容易得傳染病,收入更低,機會也更少。

最近這階段的全球化突出之處在於經濟整合的速度。過去幾十年來,服務所占的比率越來越高。亞洲貿易影響力的興起,反映出這項事實,中國經濟比從前更開放,貿易占了38%,美國則是26%。

自古以來,跨國界的金融流量,主要反映的是支付進口商品或服務的金錢,還有出口所得收入。儘管國內投資持續占投資流量75%以上,國外投資、貸款和援助對許多經濟體來說卻越來越重要。

不過,當越依賴國外金流,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而且,得不成比例的由比較窮的人民去負擔。

金流不平等:金融旺、援助散

近幾十年來,金融變化轉移了不同金融市場的相對分量,在彼此之間及基礎經濟上都是。例如,就在新冠疫情發生前,歐元流量超過歐洲經濟體規模的6倍;英鎊百餘年來主宰國外交易,最近則被歐元超越;日圓交易也被中國的人民幣趕上。這股趨勢預料會持續下去。

此外,光是靠債權規模,美國就能持續主宰全球的流動。美國是世上負債最多的國家,大約是其經濟規模的80%。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大約3成的美國債權人是外國人。中國持有將近1兆1千億美元,超過美國債權的16%。儘管有貿易戰,這仍然凸顯了兩國相互依存的程度。而日本在2019年持有超過1兆1千億的美國債券,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

相較之下,國外援助的資金流,包含政府及國際機構提供的補助金及優惠貸款,與非政府組織或慈善家的協助,到了最近,大部分援助則是分散、零星的。

政府開發援助有好消息與壞消息:富國收入用於政府開發援助的比率降低了,從平均0.5%,降為2019年時大約0.3%。但捐助經濟的整體規模絕對值成長了,歐盟最多,美國則是最大的單一捐助國。

另外,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稱為「非傳統」捐助國的興起,反映出這些國家成長中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由中國領導的一帶一路,是這種新援助崛起的表現,相關投資主要集中在道路、鐵路和海運基礎設施,橫越歐亞非,甚至是拉丁美洲。其他的新興捐助國包括印度、卡達、韓國、巴西及土耳其,都越來越活躍。

幸福指標、風險危機同上升

目前的全球化浪潮不可否認的產生了更多益處,如人類在營養、識字、壽命和其他關鍵幸福指標上,有了史無前例的進步,有20多億人口脫離赤貧,大部分都在東南亞。

而對現階段全球化感到最失望的人,大部分在北美和西歐,富國的收入在過去30年中勉強翻倍,但世界其他國家的平均收入增加了6倍,中國則增加了將近30倍。

重點在於,這波全球化加劇了風險,合法跨境流動增加,但非法的也增加了。另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就是個人活動造成全球性後果,在華爾街的決定可能會毀了全球勞工和退休人士的生活;沖上岸或海中浮沉的塑膠,會是橫跨好幾個世代的重大全球問題。

負責和包容的全球化伴隨著義務,我們需要更關心自身的習慣和行動,對本地到全球的社群會造成什麼影響。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找到合作的方法,去思考行動的後果。

不平等正在增加,人工智慧的興起和科技快速改變也的確威脅到工作機會。我們對全球化的應對確實不佳,增加了各種風險,包括氣候變遷、疫情全球大流行,還有其他嚴重的威脅。此外,各國競相降低稅賦、法規和安全網,使得政府更無資源可用,也削減了必不可少的福利供給。

隨著世界走出新冠肺炎的陰影,我們有機會重整全球化。競爭不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我們必須優先考慮從根本上重新塑造資本主義,以人民福祉為優先,還有我們的地球,而不是考慮股東的利益。

面對地球的最大挑戰,我們必須更合作而不是不合作;這世界必須對各種想法更開放而不是不接納。我們必須培育新的全球化,如果無法茁壯成長,人類終將枯萎。

小檔案_書名:未來生存地圖

作者:伊恩.高丁、羅伯特.穆加
出版社:日出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2日

伊恩.高丁、羅伯特.穆加 簡介
牛津大學教授,專攻全球化與發展理論,創辦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曾任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經濟顧問、世界銀行副總裁;牛津大學博士,政治經濟學者,伊加拉佩智庫共同創辦人。2人皆為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等提供重要建議,並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TED等發表過數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