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領導課程中,一半的時間由客座教授帶來實戰經驗、分享個人最難打的一場仗;另一半時間由引導教練經由體驗、思考、歸納、運用四步驟,讓學員自我覺察、探索問題、驅動內在動力,循序漸進地擺脫慣性思考模式,激發創意,獲得多元思維能力,最終帶領團隊找到新方向。

引導教練廖炳煌老師,是將全球掀起學習革命的「探索教育」引進台灣的第一人,在活動中有一個「修理計算機」的設計:首先,主持人會描述一段如何使用計算機的規則,由於是個老舊的計算機,因此有一些限制,短短五十個字的說明,聽完後對於解題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同學們會開始討論該如何做?每句話是什麼意思?每當同學們想要得到更多資訊,主持人無法透露更多,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一問一答之間,同學彷彿一直撞牆,逆境的環境已漸漸成形。

不耐煩的人,臉色馬上從興奮變成呆滯,他們心想該不會又是一個整人活動吧,他們會漸漸遠離隊伍、在一旁觀看;稍有耐心者,想辦法用不同的問話方式對主持人提出詢問,只是得到的答案,都在這五十個字的說明範圍內;唯獨有一些細心的人察覺,如果我們走這條路一直行不通,為什麼還得執著在此呢?有沒有別的路徑可去?

為了讓未來參與的學員,不會因為本篇文章爆雷,請原諒接下來的內容無法說得非常詳細。但以結果來說,這個活動會看到兩種團隊的樣貌。

第一種,先衝再說,邊做邊修正。

在簡短討論後,團隊中較勇敢的人會挺身而出,他們認為這只是課程的一個小環節,不致於出什麼大錯,於是就在簡單討論後,他們吆喝大家一起出發,往六公尺外的計算機現場走去。憑著說明,先粗糙的執行任務。當他們回到原地,主持人計時、計分,透露了更多說明,於是他們發現「原來如此」,修正作法後,再度出發,他們快速試錯、快速調整,所有人都笑著跑著,並且不斷地打破自己的紀錄。

第二種,規劃縝密,深怕犯錯。

由於學員來自不同產業、不同公司,難免會有「我在公司雖然是主管,但在這裡總不好出頭,也許有比我厲害的人可以帶領」,當這樣念頭的人多了,執行力低、討論多,他們推敲著說明文字,又不斷地問主持人問題,他們想要弄清楚再出發,但可惜主持人似乎很「糊塗」,每次回應都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問了十幾回合,才放棄拷問主持人。

最後,他們推出了一小群人往現場走去,並且將照片帶回來分享給大家,他們大約來回了五次,才發現這個活動背後的真相,但是時間流逝了,也出現了觀望者,觀望者覺得自己是否在團體裡面一點都不重要,團隊開始出現瓦解的前兆。

第二種團隊是不是有點熟悉?相信這樣的場景,每個公司都有:面對VUCA時代,誰能正確告訴大家明確的路?誰總是等待長官給予高瞻遠矚的指令才能做事?誰有把握產品推出一定有人埋單,或者定價讓人滿意?彼此等待的場景也常發生,等你們資料好了,我們就可以下更多行銷;等你們產品優化了,就能推給更多客戶;等你們客戶都找到了,我們就把產品迭代…。

彼此觀望、彼此相等,白了頭,空悲切,等到人才都走了,等到機會也過了。面對逆境,最慘的就是「什麼都不做」,小小的體驗活動,也許沒有什麼大道理,卻很真實的看到「帶領者」、「參與者」、「跟隨者」、「觀望者」,你在團隊裡扮演什麼角色呢?你希望團隊裡,都是什麼角色?也許體驗一下,你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更多精彩內容、現場問答、教授實戰經驗,歡迎報名商周CEO學院-CEO領導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