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氣候變遷議題,各國開始紛紛制定淨零碳排的策略目標,但根據資誠PwC今年(2023)9月發布的《2023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Net Zero Economy Index)顯示,全球脫碳率必須在2050年前提升至17.2%,才有辦法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內。這個數字是過去20年全球平均脫碳率1.4%的12倍之多,顯示全球脫碳進度落後。臺灣企業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環節,更加難以置身事外,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建議,在臺灣碳權交易正式實施後,企業可以透過減碳策略以及買賣碳權,達到淨零的最後一哩路。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李宜樺董事長

淨零轉型首部曲 溫室氣體盤查

組織溫室氣體盤查為企業碳管理之基礎。然而,許多組織面臨人員流動率高或是沒有專職單位負責此項業務,導致跨部門間的溝通成本非常高。即使順利完成盤查,盤查資料的維護也將影響基準年資料的建立及後續的追蹤管理。這些碳盤查所面臨的痛點,其實可以透過數位工具的協助而加以解決。以資誠永續開發的神碳計算機為例,是以數位化的資訊平台,提供企業雲端協同作業的碳盤查環境,透過顧問式引導輕鬆完成企業碳管理,可提供企業進行組織碳盤查計算並可進行基準年設定,藉此展開短中長期企業碳管理,並達成符合國內外與企業的節能減碳目標。

透過內部碳價輔助 掌握低碳轉型永續發展契機

當企業面對逐年增加的碳成本,企業必須提早將潛在的外部碳價成本 予以「內部化」,也就是實施「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e, ICP)」,做為串接全球低碳轉型政策與投資需求的管理工具。

企業內部施行碳定價,有四大優點,包括是「改變公司內部行為加速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碳有價化法規實施之後的風險」、「辨識價值鏈中成本削減及投資機會」,最後則是更能回應投資人期待與要求,將「氣候風險納入內部財務或營運決策之考量」。而當企業考慮導入內部碳價運用,應該從「主要的目標為何?」、「如何達成目標?」、「需要考量的方向?」、「可使用的方法」、「對企業的幫助?」等五個面向思考,以量身打造出最適合的機制。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張嘉宏執行董事

面對淨零議題 企業減碳必須先減量再補償

盤點碳排放,是企業的首要課題,但更關鍵行動是「執行減碳策略」。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張嘉宏表示,雖然不同產業的減碳策略各有不同,例如電子業用電量大,主要碳排來自範疇二,策略著重在節能與綠電採購上;金融業的碳排來自投融資客戶的範疇三,所以著重在投融資對象議合管理上。但歸納所有的減碳策略,不外乎是節能、綠能、循環、創新、議合、數位和移除等七大作法。最近市場上熱議的碳權交易在減碳中,屬於補償(Compensation)措施,企業不能只談補償而忽略了減量(Abatement)。

張嘉宏再以Google、Apple、台達電、鴻海都在使用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SBT)方法論及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S2號「氣候相關揭露」(IFRS S2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等規範為例說明,企業應首要先把重點放在能讓公司實質減量之策略上,再來討論碳權的採購策略,這才符合國際主流做法。

被Apple、Nike、Google認可使用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在全球已經有超過4,000多家採用且經SBTi審查通過,其中有200多家承諾將範疇三也就是供應鏈的碳排列為減碳的一環。因此,身為國際供應鏈一環的臺灣也必然要跟進。科學基礎淨零目標(Science-Based Net Zero Targets, SBT Net Zero)的方法論要求自身減排必須達到90%之後,剩餘的部分才能使用碳權抵減和補償。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S2號也要求企業應該揭露用碳權抵換前的總排放量(Gross GHG emissions)。使用碳權之目的則是為了達到淨零排放目標(Net GHG emissions targets),所以張嘉宏認為「碳權是企業淨零關鍵的最後一哩路」。

購買高品質碳權 實踐零漂綠的企業永續

企業在購買碳權時,也必須先清楚購買的目的。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李宜樺董事長表示,碳權可分成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所形成的碳權(法規性碳權)、自願減量機制所形成的碳權(自願性碳權)兩種。

「法規性碳權」本質是一種排放許可。在執行「總量管制(Cap and Trade)與排放交易機制(Emissions Trading System)」時,需依照當期的總排放量限制把等量的「排放許可」,透過有償(如拍賣)或無償的方式,來核發給受管制排放源。

「自願性碳權」本質上是減量成效的認證。這主要是非受到強制性管制的排放源,可以透過設計及執行減量專案,並取得得到具體減量成效後,可申請碳權(減量額度)。像是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臺灣環境部的抵換專案,都是屬於此機制。


張嘉宏更以資誠PwC透過氣候聯盟倡議業者採購碳權的舉措為例,說明企業採購時候,應透過盡職調查,核實碳權專案的實際運作狀況以確保碳權品質。例如資誠PwC就非常重視碳權案場類型、年份、驗證標準,必須特地比例從自然解方等條件,才能成為採購案場。

根據資誠PwC發布《2023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2023 Global Investor Survey)中顯示,94%投資人認為企業的永續績效,有漂綠的可能。85%投資人表示,合理確信(reasonable assurance)可望使其對企業永續報告書內容具有信心。因此,李宜樺認為,在淨零轉型時代,企業一定要積極應對永續議題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展現出對減碳的承諾,盡早規劃與因應,積極建置減碳策略,並透過整體一致的報告框架揭露減碳相關績效,才能回應投資人、資本市場及其他利害關係人期待,讓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