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疫情升溫,單日確診數頻創新高,進而掀起防疫路線要走「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的爭論。

若把鏡頭拉到全球最早開放國家之一的新加坡,《彭博》報導,樟宜機場今年1月和2月的旅客量,已經超車韓國和香港,有望成為今年亞洲最繁忙的國際機場!根據該外媒彙整的圖表,新加坡機場的旅客量,約7年來從未同時贏過這兩位勁敵。

曾任馬來西亞投資銀行(Maybank Investment Bank Bhd)航空分析師的阿齊茲(Mohshin Aziz)指出關鍵:「防疫政策的差異,將決定一個機場是處於21世紀,還是處於黑暗時代。」

從旅遊低迷中突圍,樟宜機場成紐澳與歐美中繼站

「樟宜機場目前是東南亞最開放的機場,」阿齊茲指出。新加坡自去年即開啟「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Vaccinated Travel Lane,簡稱VTL),陸續納入開放國家,最終允許多達32國旅客入境不須隔離。今年4月起,更是全面開放,不管從哪裡來,只要完全接種即可免隔離入境。

航空業對新加坡的經濟至關重要,佔該國GDP的5%以上,創造約20萬個工作機會。當中國還在為清零苦苦掙扎,新加坡選擇與病毒共存,趁著疫情,鞏固自己作為亞太航空樞紐的地位。香港防疫過嚴,讓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沃爾什(Willie Walsh)直指:「它實際上已從地圖上消失,而且很難恢復往昔國際航空門戶的地位。」

這與樟宜形成鮮明對比。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多數國際直飛航班被取消,它仍對前往東南亞的轉機旅客敞開國門,所以成為紐澳、與歐美國家之間的主要中繼站,這個航線在低迷的旅遊業中突圍而出,去年占樟宜機場高達一半運輸量,比疫情前的30%還高。

對外全面重啟國門前,樟宜機場對內也同步進行調整。例如,拓展非接觸式服務應用、升級自動化查驗通關系統與清潔消毒設備等,為了迎接旅遊反彈,航空公司與地面服務和餐飲提供商超前部署,積極招聘員工,以避免人力荒危機。

今年前2個月,樟宜機場出入境遊客總量達到142萬人,力壓香港的15.7萬人、以及身為去年亞太冠軍韓國的67.5萬人,顯示新加坡為邊境鬆綁做足準備,也確實成功讓國際旅客埋單。

把COVID-19當感冒:疫苗、篩檢、輕症

新加坡是最早把COVID-19視為地方流行病的國家之一。3月24日,由於疫情高峰已過、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占比達99.7%,當地居民表示,現在如果確診,醫生給了「普拿疼」後就請患者回家休息。

在醫療量能適當分配的前提下,總理李顯龍宣布除了邊境全面開放,並解除國內大部分防疫措施,包含室外不用戴口罩、回辦公室上班的員工比例提高至75%、社交聚會人數從最多5人上調為10人等。

巴克萊銀行(Barclays)分析師研判,這有助新加坡經濟大躍進,今年GDP成長率上看4%。而它敢與病毒共存的本錢,是實施大規模篩檢、達到疫苗高施打率,並靈活調整防疫政策。

醫療院所、藥局、快篩劑販賣機,目的讓民眾方便、且自願檢測自己是否染疫。此外,其疫苗施打率領先美、英等大國,完全接種人數已破九成、施打第三劑人數則破七成。為了防止重症,政府並宣布將為80歲以上、患有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施打第二劑追加劑。

李顯龍簡述該國的防疫歷程,從最初嚴厲圍堵病毒,接著推出全國性的疫苗施打政策,雖然遇上殺傷力強大的Delta變異株,但迅速推動疫苗施打,有效協助降低了傷害;傳染力高、重症率低的Omicron變異株緊隨而來,讓確診數飆出新高,來到單日逾2.5萬人確診。

不過,該國積極為5歲到11歲孩童接種疫苗,並允許輕症在家隔離、縮短輕症隔離天數,今年2月再把防疫政策簡化為五大面相:團體人數、戴口罩、職場規範、社交安全距離、場所人數限制。星國一步步放寬限制,邁向與病毒共存。

「我們保持警惕,因為疫情仍可能帶來更多驚喜,」李顯龍向人民喊話,敦促政策仍需彈性調整,人民並該對各種變動抱有心理準備,「一些國家採取自由日的方式,立即放鬆所有限制,結果卻是感染與死亡人數再次飆升。」

參考來源:BloombergThe Straits TimesCNBCOur World in Data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