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確定續任,眼前最大挑戰是控制隨經濟復甦不斷升溫的通貨膨脹。鮑爾認為通膨只是短暫加溫,如果事與願違,疫後時期貨幣政策加快緊縮在所難免。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昨天宣布將提名鮑爾(Jerome Powell)續任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呼聲頗高的競爭者、理事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將出任副主席。兩人未來4年將與聯準會其他官員面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後時期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重大挑戰。

去年3月COVID-19重創全球經濟時,聯準會將基準利率砍到逼近零、大舉收購債券,並以多項緊急貸款計畫協助企業與地方政府度過難關,鮑爾明快果斷的危機處理表現獲得不少肯定。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聯準會超寬鬆貨幣政策促使資金湧入股市,即使經濟與就業復甦多次因疫情回溫而受挫,美股大盤仍屢創歷史新高。同時,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大亂,物價在需求回溫、游資氾濫之際蠢蠢欲動,通膨壓力從去年底開始明顯加重。

鮑爾年初多次強調通膨加溫只是短暫現象,但幾個月下來,供應鏈瓶頸依舊,原本局部攀升的物價漲勢愈來愈廣泛,鮑爾等聯準會官員不得不坦承先前預測失準,並警告高通膨持續時間可能比預期長。

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上週直言,聯準會堅持通膨只是短暫加溫的觀點有損其信譽,也不利拜登拚經濟與照顧勞工的政策目標。

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6.2%,創31年來新高;非農業就業人口與疫情爆發前巔峰相比還差420萬人,但缺工情況嚴重,帶動薪資加速上漲。各界都在觀察,通膨率如長期高於聯準會目標2%,鮑爾等貨幣政策操盤者的耐心何時會用光。

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寫道,鮑爾與布蘭納德等聯準會高層都希望且期待,通膨隨疫情相關障礙減少而降溫,但這項支撐鮑爾鴿派(主張寬鬆貨幣政策)立場的設想面臨愈來愈多風險。

鮑爾2018年2月出任聯準會主席時的經濟景況與現今大不同。他當時承接的是美國緩慢走出金融海嘯陰影的經濟復甦,通膨長期低於聯準會目標,讓他有餘裕在2019年暫停聯準會升息腳步。

COVID-19大流行後,鮑爾為協助就業市場復甦,鴿派傾向更為明顯。去年夏季,他與同僚大幅修訂聯準會政策架構,容忍通膨超出聯準會目標一段時間,彌補過去通膨偏弱的缺口,以利長期平均通膨率達到2%。

一般認為,隨著供應鏈正常化、能源價格漲勢停頓,明年通膨應該會緩和。聯準會官員與多數民間經濟學家認為,通膨率會在2%至2.5%間穩定下來。

如果通膨率持續高於3%,鮑爾勢必要改變設想並考慮大幅升息,防止經濟過熱。這種策略伴隨諸多風險,除衝擊股票、房地產等超低利率支撐的資產價值外,聯邦政府債務利息也會加重,導致預算赤字飆升;利率驟升也可能拉高失業率,就以往經驗來說經濟肯定會陷入衰退。

如果通膨恐慌最終證實只是「假警報」,聯準會可能不經意地讓經濟重回COVID-19大流行前低成長、低通膨、低利率的環境。

文章寫道,前美國總統川普施壓鮑爾採行寬鬆貨幣政策,繼任的拜登則承諾尊重聯準會超然獨立性。但拜登有其他方式影響貨幣政策,包括讓重視議題有別於鮑爾的人選填補聯準會7人理事會中的3個空缺。此外,鮑爾如無法控制物價壓力,也可能面臨在野的共和黨人抨擊。

責任編輯:陳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