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嬰兒荒:擠壓勞動力市場

夫妻雖有足夠相處機會,但顯然不願意在這個停擺的世界,迎接新生兒。出生率衰退,一直在損害全球經濟成長,疫情間,下降速度又更加劇烈,包含中國。長期來看,嬰兒荒將進一步擠壓全球勞動力。2000年,僅有17個國家有工作年齡人口萎縮的問題,但目前,這個數量已攀升至51國。

二、中國成長到頂:揮別全球經濟成長引擎

疫情前,中國占全球GDP成長高達三分之一,但由於少子化、債務增加和北京當局出手干預,2021年,這一占比已下降至四分之一。中國經濟大方向,從貿易轉向「自給自足」,劇烈的轉變使它與其他經濟體脫節。中國GDP成長在約5年前,與其他新興國家的緊密關聯性,已不復見。做為全球成長引擎,中國恐怕已到頂了。

三、債務陷阱:央行撒錢惡化全球債務

全球債務已積累40年,疫情間,政府大規模借貸又加速債務攀高。包含美國、中國在內的25個國家總債務,占GDP比率超過300%,1990年代中期則為0。央行狂印鈔票,不斷惡化金融市場通膨,並加深債務陷阱。沉迷其中的社會,卻擔心破產和危機蔓延,發現難以縮減放貸。

四、通膨:1970年代通膨不會重演

勞動力減少、政府支出增加,以及債台高築,這全都指向更高的通膨,不過,可能不會如一些專家所擔心那樣,重演1970年代的雙位數通膨。2022年,政府支出應該會放緩,技術革新並將限制價格飆漲。更大的風險,來自於資產價格。金融市場規模已發展成全球經濟的四倍之大,當市場崩盤時,通貨緊縮往往緊隨而來。

五、綠色通膨:減碳熱潮導致綠色通膨

對抗全球暖化,會提高銅、鋁等綠色金屬的需求;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綠色政治減少了各種原料供給。過去5年,對礦業與油田的投資大幅減少,導致大宗商品出現「綠色通膨」,價格已達到自1973年以來最大的年增幅。

六、生產力矛盾:生產力不增反減

大流行加快服務數位化,但這是否能終結全球生產力成長多年的衰退?期望恐怕是落空了。2020年生產力成長僅限於美國,一年後卻又逐漸放緩。目前的證據,顯示員工在家遠距上班,工時更長,產出卻更低。儘管加速科技革新的浪潮已到,但生產力疲軟的矛盾並未消失。

七、數據本土化:政府當局握有數據

病毒讓世界向內轉,降低人口、貿易、錢的流動,唯獨數據逆勢增加。2022年的網路流量,很可能超過2016年以前的總流量,但,網路恐怕無法逃脫政府掌控,許多當局正阻擋數據流出境外,最嚴格的限制法規出現在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等新興國家。

八、泡沫破裂:加密貨幣、SPAC都處泡沫

現在被稱為「萬物皆泡沫」時代,一些資產確實顯現典型的泡沫跡象,包含價格在一年內翻倍、交易狂熱。這些泡沫存於加密貨幣、清潔能源、沒有收入的科技公司,以及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之中。過去幾年,許多都曾出現35%以上的劇烈跌幅,並且崩跌後難以恢復。不過,一絲希望是,這些科技泡沫破掉後,通常會留下幾家擁有巨大潛力的倖存者。

九、散戶降溫:牛市派對恐結束

全球牛市邁入第13年,當散戶姍姍來遲、興奮湧入,通常象徵著派對要結束了。從美國到歐洲,數百萬人首次開戶,許多人還瘋狂借錢買進股票。如此狂熱很少能持續,代表就算整個股市不在風險中,但散戶愛的股卻可能是危險的。

十、實體經濟:元宇宙並未減低實體需求

元宇宙熱潮越來越紅,但價格告訴我們,實體經濟需求並未下降。即使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指成長於數位科技環境的世代),也需要實體的蔽身之處,每個虛擬替身背後,都是一位人類。2021年,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需求加劇房市通膨,未來科技也沒有淘汰實體資源,電動車消耗的銅比汽油車還多。全球缺工推高薪水,就連受自動化威脅最大的職位亦然,如卡車司機。現在,為實體經濟歌頌安魂曲,還言之過早。

責任編輯:邱韞蓁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