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濟學家預測,全球經濟重新開放帶來的繁榮,將在接下來的幾季大力展現出來,但,仍有兩個越加迫切的原因,讓各界質疑經濟繁榮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中國和美國。這兩大強權是全球成長的火車頭,可是他們的經濟引擎中,卻開始出現裂縫。

過去5年內,單是中國,就占全球經濟成長3分之1以上。如今,中國經濟只要放緩1個百分點,就會讓全球GDP成長下降0.3個(3分之1個)百分點。因此,當北京加強控制時,全世界有充分理由要擔心它。而這個情況,正發生在對科技業的打壓。

近年來,中國因為商品、製造部門的舊經濟行業,逐漸陷入債務和衰退等困境之中,因此其經濟發展開始由科技部門支撐與維持。過去10年來,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在中國GDP的比重增加了3倍,達到40%之多。

不過,中國執政黨正力圖復興早期革命的社會主義價值,科技巨頭可能對其構成長期挑戰。10年前,中國沒有身價超過100億美元的大亨;但現在,則有將近50位。去年,中國新增加了238位億萬富翁,是其他國家的2倍之多。而大部分的財富,來自於科技。

中國視打壓為合理行動,用來遏止壟斷,或是試圖控制大數據。然而,財富與不平等前所未見地暴增,共產黨的反應也就不足為奇。

這場行動遵循了舊有模式,可回溯到1990年代早期的「經濟沙皇」朱鎔基。過去40年以來,中國政府退讓,給資本家自由度去創造財富,使中國崛起成經濟強權。但有時,貪腐、債務泡沫或不平等...等資本主義過度擴張,並對國家管理者的喜好來說過於刺眼,他們就會出手制止。

打壓行動通常伴隨經濟放緩,卻又會在造成嚴重傷害前結束。將近10年前,北京發起一個大規模的反貪腐運動,淘汰許多富翁,而新一代科技巨頭很快地取代了這些有錢人。

這一次,這場賭注更大了。很難認定其他部門要如何補償數位經濟所受到的衝擊,且傷害已經很明顯。自從打壓行動開始,中國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經下降3分之1,損失約1兆美元。新科技獨角獸企業的增長開始枯竭。考慮到中國科技巨頭變得很強大,以及人們普遍相信數據代表新黃金,目前還不清楚北京是否準備讓步。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引擎,在過去5年中,占全球經濟成長約5分之1。許多預測者認為,美國人在疫情間存下價值約2.5兆美元的額外儲蓄,將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且經濟完全重新開放時,他們會花掉這些儲蓄。

然而,過去消費者的行為並非如此。

如同《巴倫周刊》(Barron's)近期的一篇文章所提,只有在戰爭中,戰敗和不穩定的國家,因當地消費者害怕手上的貨幣可能很快就會一文不值,所以會釋放出額外儲蓄。在美國,最後一次強迫儲蓄(forced saving)事件出現在二戰期間的配給制。美國戰勝,且在戰爭結束後,美國人並沒有瘋狂消費,而是坐擁額外儲蓄好幾年。

現在的情況類似。美國人選擇只花約3分之1的疫情紓困金,其餘則拿來儲蓄或償還債務。而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讓他們的作法更加謹慎。

美國也正面臨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的危機。未來幾個月內,新政府的支出會大幅下降。大部份經濟學家則寄望有額外強勁的消費成長,能夠彌補缺口。但,歷史並沒有站在他們那一邊。刺激經濟引發高糖效應(sugar rush,指經濟快速成長,卻不會持久,像血糖飆升一樣)之後,成長往往會迅速回落。

近年來,中國與美國占全球經濟成長一半以上,而兩國引擎故障的徵兆正在顯現。雖然,金融市場上的激烈討論,仍聚焦於通膨上升是否只是暫時性現象,但現在也該是時候,仔細探討經濟繁榮是否將比預期還要短暫。

責任編輯:邱韞蓁

核稿編輯:田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