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商場選購聖誕禮物時,你是否發現絨毛娃娃變得越來越「軟」,甚至如奶油般絲滑?
根據市調公司Circana數據,和去年相比,即使今年玩具市場整體銷售下降8%,但絨毛娃娃卻異軍突起,較去年成長4%。過去兩年,營收也從2020年10月8.46億美元(約新台幣266.41億元),成長到2022年10月的17億美元,成長超過一倍。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觀察,絨毛娃娃在疫情期間掀起熱潮。對很多人而言,可愛、柔軟的絨毛娃娃,足以緩解生活中各種焦慮和孤獨感,這種陪伴功能並不隨著疫情緩解而消失。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更發現,為了搶奪這塊仍在成長中的市場大餅,各家絨毛娃娃製造商無不努力,在柔軟度和觸感超越對手。
其中,比佛利山泰迪熊執行長索查(David Socha),就用床單紗線的支數,來衡量絨毛娃娃的柔軟程度。
床單的支數反映紗的粗細,數字越大,代表紗線越細,布料也越細緻滑順。索查表示,一般絨毛可能每英吋有300到400條線,但該公司產品每英吋有1000條線,「摸起來就像奶油一樣絲滑,」他形容。
同時,他用的紗線材質,一碼約10美元,成本足足是一般絨毛娃娃紗線的五倍。
另一家製造豆豆娃(Beanie Babies)的Ty公司,也從今年5月起將豆豆娃的面料,改為和頂級時尚品牌相同。該公司執行長沃納(Ty Warner)認為,「柔軟就是賣點,越是讓人想擁抱的越好。」
「現在(玩具市場)一切都和絨毛娃娃有關,」美國玩具協會總裁帕斯比爾布(Steve Pasierb)認為,在絨毛娃娃市場走向紅海化的現在,各家廠商無不爭奇鬥豔,除了使其變得更柔軟,也加入香味,或為其設計樣式與眾不同的捲髮,「如果它們有全新特點,你就會想要20個。」
能支撐起如此多樣化的絨毛娃娃市場,靠的絕非僅是孩童。不少20、30歲的人,正花錢購買孩提記憶中的玩具,並將其放在TikTok等社交平台上,而絨毛娃娃就是其中主流之一。
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Jellycats,生產絨毛熊、兔子和貓超過20年,也受惠於這波熱潮。在TikTok標上Jellycats的標籤符號,迄今點擊已超過4.43億次,有不少點擊就來自於住在美國紐約的影視製作人瑪麗安諾(Gia Mariano)。
原本對Jellycats一無所知的她,去年底在TikTok看到它們後,一開始只是覺得可愛,直到她的好友買了一個該品牌推出的笑臉可頌麵包,發現自己竟然心生羨慕,馬上跟進買了一個。
目前24歲的她,已擁有9個Jellycats的絨毛娃娃,但仍覺得不夠,而且時常把她最愛的花生企鵝帶在身邊,因為它很容易攜帶,旅行中還可以當枕頭。
這正凸顯了疫情、通膨、地緣政治等變局夾擊的現在,絨毛娃娃背後所代表的療癒商機。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普利阿菲柯(Anthony C. Puliafico)認為,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物都在變化時,在一些事物保持不變的感覺,會令人感到安慰,即便它們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物。
瞄準這股趨勢,《華爾街日報》認為,讓絨毛娃娃變得更軟、具有療癒感,是今年耶誕送禮季節各家玩具業者不可不知的「硬道理」。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