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5月陡然變嚴峻,一些產業的員工在社群上私下抱怨,明明是帶一台筆電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公司卻依然要求全員到辦公室上班。一位銀行行員6月時在社群平台Dcard發文表示,公司沒有讓員工分流辦公,每天忙進忙出卻缺乏保障,讓她萌生離職的念頭。

一株病毒,正成為員工嚴加審視公司的導火線。這種情形,也發生在美國,甚至引發一股「憤怒離職潮」。

新聞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疫情成為一位化名Crista的員工從連鎖寵物店PetSmart辭職的原因。Crista擔心自己會把病毒帶回家傳給媽媽,即便死亡人數飆升,他的同事和主管卻在店裡不斷嘲笑戴口罩的規定,讓他覺得工作環境「冷酷無情」,也讓他感到越來越恐懼。最終,這種恐懼、憤怒交織的情緒促使他遞出辭呈。

另一位在雜貨店達樂(Dollar General)工作的Kendra原本是店裡的熱忱員工,每天都負責開關店門,但疫情改變了一切。地區性防疫措施不斷變動,讓店經理神經緊繃,開始會在工作時言語攻擊或諷刺Kendra,Kendra認為低氣壓的工作環境與低薪不相稱。最終,在一次與店經理爭吵後,她走出店門,再也沒回去。

前線零售業出現憤怒離職潮,美國4月離職人數也創史上新高

商業內幕指出,所謂的「憤怒離職」存在已久,基本上工作存在,就會有憤怒離職現象,但現在美國似乎正處於憤怒離職的「熱潮」中。除了PetSmart、達樂商店,速食店Chipotle、溫蒂漢堡都發生員工一怒之下辭職的事件。

這種情形在低薪的零售業更加常見,而就算員工沒有「動怒」到想離職,疫情也成為一個中介因素,讓時薪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下降。根據人力資源平台Traitify的調查,每4位就有1位受調者表示,跟一年前相比,他們現在對工作「有點不滿意」。

在美國,時薪人員佔2019年整體勞動力58%。現在零售業中的住宿、餐飲業因解封大量開缺,開缺數比前一個月上升12%,美國商會擔憂,這樣子員工離職、業者缺工的現象會危及美國經濟復甦腳步。

即便不是低薪時薪工作,疫情也激發各產業員工「反思」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4月時,400萬名美國勞工辭職,創20年以來新高,最多員工離職的產業是零售業,再來是專業商業服務,像是法務、會計...等。

更嚴重的是,新聞網站Axios報導,一份調查顯示,25%到40%的員工都在考慮辭掉工作。一部分原因是員工在疫情中花時間思考,決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對保險經紀人和餐廳經理夫妻辭去工作、創辦他們喜愛的園藝公司。

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員工對工作的期待因疫情改變,一些人希望能夠維持彈性的在家上班模式,一些人想要回到辦公室上班,因此當公司政策與期望不符,他們就可能離職。

憤怒無法幫助職業生涯,生涯教練6招應對工作不順遂

一怒之下辭職或許大快人心,卻不見得能夠提升員工工作權。一位人資專家魯蒂曼(Laurie Ruettimann)指出,員工憤怒之中「裸辭」,之後卻得匆忙尋找新工作,可能會產生不良的長期影響:「你為什麼要為了一份未知的、可能很爛的工作而放棄已知的爛工作?...『我必須逃離這裡』這種逃跑的本能總是錯誤的本能。」

對工作感到憤怒,可能讓一個人難以採納實用的建議或行動,魯蒂曼因此表示應「慢慢來」。實際上該怎麼做,如何消化、處理自己對工作的極端負面情緒?如何把憤怒轉換成有生產力的行動、讓自己從不快樂的工作解放?《赫芬頓郵報》(HuffPost)和商業內幕給出6點建議。

1. 熟悉你的憤怒來源

首先,心理學家暨生涯教練霍舍姆-布拉思韋特(Cicely Horsham-Brathwaite)建議,對工作極度不滿的人可以先試試反思自己的憤怒源頭。

「我們可能自己並不知道擁有憤怒是OK的行為,導致我們直接把矛頭指向自己,而不是去思考『可能環境裡有某樣事情的確值得我們發火』。...這些原因可能是你的薪水不公平,或是因為輪班的關係,你不只做一樣工作,而是做了3樣工作。」

要了解自己實際上對什麼事情感到生氣,霍舍姆-布拉思韋特建議可以用日誌記錄你對工作的所思所想及情緒,透過書寫,可能會有潛在解決方法浮現。

2. 看是否能在現在工作得到加薪或升遷機會

疫情中,許多人的工作內容可能產生變動,甚至工作量變大,財務規劃師赫德斯特羅姆(Anika Hedstrom)表示,雖然令人煩心,但可能可以變成你未來的生涯槓桿。

例如,一位員工在疫情中被指派做網路直播節目,現在他已經熟悉製作過程,就藉此向上談判更多薪資或晉升機會。赫德斯特羅姆表示,談判的加薪數字不一定要很大,小數字加總起來也相當可觀。

3. 由其他人提供「外來人」觀點

憤怒會蒙蔽我們的判斷力,霍舍姆-布拉思韋特建議可以跟工作以外的導師或你信任的顧問談談,他能夠分析你的工作環境現況、你面對挑戰的方法,最後再給出你未來可以採取的不同作法及原因。

「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他們所相信的事實為何,再由我們決定是否要與他共鳴,這會很有用」,霍舍姆-布拉思韋特表示。透過這個方法,會讓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希望,讓人可以考慮多種選項。

4. 拓展人脈,但不要只討論現在的工作

向外拓展人脈、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是一個人可以做的積極舉動,不過霍舍姆-布拉思韋特提醒,在這個過程中,不應一直向同事或同儕批評現在的工作,這不是專業人士會做的事,也難以讓他人產生好印象、願意把你推薦給其他公司。

5. 請假修復心靈健康

有時候,一個人憤怒辭職,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情緒積壓太久,才用離職作為發洩。心理學家暨生涯教練奧爾貝-奧斯汀(Lisa Orbé-Austin)表示,很多時候,當我們非常生氣時,我們除了發洩什麼也做不了。她建議一個人可以請有薪假,讓自己的心靈好好休息,也能夠藉此審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6. 離職前做好萬全規劃

最終,如果你還是決定跟現在的公司分道揚鑣,做好萬全考量與規畫是最好的行為。萬一你真的受不了想直接走人不幹,也要願意承擔同事可能會閒言閒語的風險。

在離職前,最好可以多方思考,確保你的下一步行動能夠支撐你的家庭財務。奧爾貝-奧斯汀(Lisa Orbé-Austin)表示,當你想要怒而離職時,「在生活中建立更大程度的能動性和控制感,由你自己做一些行動,促使自己前進,而不只是被動等待更好的事情出現。」

參考來源:Business InsiderBusiness Insider(2)Business Insider(3)AxiosHuffPost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