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簽署生效的《晶片法案》,被視為中美科技戰的新分水嶺。華盛頓希望藉此實現晶片製造重返美國,以緩解晶片供應鏈短缺問題,同時促進國內半導體等高科技製造業發展,抗衡中國崛起。

這項全名《晶片和科學法案》的新法,除了將向美國半導體產業挹注520億美元的政府補助資金,還包括約2000億美元用於新的製造計劃和科學研究。

值得關注的是,法案也規定接受補貼的企業,除了28奈米製程或以上的晶片之外,10年內不得在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地擴大投資先進製程晶圓生產。28奈米晶片雖然落後目前最先進的半導體好幾代,但仍被廣泛用於汽車和智慧手機等產品。

長期關注美中科技議題、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的烏凌翔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美國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技術擴散給中國,希望藉該法案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展。

抑制技術擴散中國

烏凌翔解釋,若台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公司取得《晶片法案》的政府補助資金,中國將更難通過本地的這些外資公司取得有關技術。

台灣製造了全球65%的半導體和近90%的先進晶片,中國亦嚴重依賴台灣的先進晶片供應。烏凌翔表示,「美國希望限制台灣這些半導體公司 ——當然主要是台積電——不要到中國大陸發展,或者不希望技術擴散」,因為美國認為台灣使用美國技術、設備、專利、軟體及部分材料,當然不希望通過台灣擴散至中國,「要把這個封堵掉」。

他說,技術的載體就是工程師 ,「如果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這些外國公司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一定有員工會離職,學到了技術離職之後跳槽,就跑到了中國大陸的公司,這就是一種技術擴散。因為技術都在工程師的頭腦裡,工程師如果跳槽,技術就會擴散出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梁孟松。」

《華爾街日報》週三(10日)報導指出,來自台灣的梁孟松堪稱台灣台積電、韓國三星、中國中芯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取得優勢地位的傳奇人物。他在1992年加入台積電,為該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企業作出了巨大貢獻。2011年他加入三星,沒幾年後該公司便宣布研發的晶片躋身世界最先進行列。後來,他又加入中國的中芯國際擔任聯合首席執行官。

報導引述業內高管說法指,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後,該公司不只提高了量產產品的良率,也縮小了晶片的尺寸。現在,中芯國際是帶領中國進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領頭羊企業。

台灣被迫選邊站

半導體產業是資本和技術非常密集的產業,烏凌翔向德國之聲表示,美國通過《晶片法案》限制台灣半導體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與收入,「對它的運營來講會受到傷害」,因此美國封堵的同時「總要給你一點好處,所以才會有補貼」。

但烏凌翔認為,這樣的補貼對於台積電來說非常有限,因為《晶片法案》的500多億美元是分4年補貼給英特爾、格羅方德、台積電、三星這些爭取分一杯羹的公司,「大家分一分,其實數字真的不多」。

根據台積電的說法,該公司2022年估計的資本支出落在400億至440億美元。烏凌翔指,「台積電一家公司的資本支出未來三年就是1000億,520億給這麼多個公司分,請問台積電能分到多少讓他覺得有感? 一定無感。」

此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多次公開表示,在美國設廠成本太高。烏凌翔說,成本提高之下,到美國設廠市場卻沒有變大,台灣半導體公司在美中兩大政治板塊的擠壓之下,空間越變越小,「就被逼得要選邊站」。

「被迫選邊站,它一定選美國。」烏凌翔解釋,全世界五大設備公司中有三家都是美國公司,台積電要仰仗美國的設備,耗材又有60%是日本供應,而日本跟美國是緊密結合的,所以台灣材料、設備都要靠美國,加上設計的軟體,「所以台積電最後一定是選美國。」

然而赴美設廠也不是全然無好處。烏凌翔觀察,在台海局勢升溫的情況下,現在台灣也有聲音認為,台積電去美國設亞利桑那廠也不是壞事,因為可以分散風險。他說,戰爭的機率非常小,「可是萬一發生,損失非常的大」,預計台灣的廠商會感受到這樣的風險,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

《晶片法案》能幫美國多少?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自1990年以來,美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份額已從37%下降到 12%。《晶片法案》希望能重振美國晶片製造業,在簽署法案時,拜登形容這是「一世代才有一次的投資美國機會」,能使美國贏得21世紀的經濟競賽,並在未來6年創造大約100萬個工作機會。

與此同時,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發佈公告,稱該公司計劃到2030年以前,在美國投資400億美元用於內存晶片生產設施。

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光同時也宣布預計2023財年的設備資本支出將「大幅下降」,「投資者最好將美光的美國投資計劃看作是一場政治表演秀」。

報導稱,美光未來8年投資400億美元看似是頗大的手筆,但該公司現在每年的總資本支出超過100億美元。此外,《晶片法案》提供的資金預計要到明年才能開始發放,且有分析師指,資金將會分佈式地發放,直到2031年。

對此,烏凌翔亦表示,他認為《晶片法案》對於提振美國晶片製造業「效果一定有」,但在他來看「不是太大」。烏凌翔稱,半導體需要的是技術跟資本,「你只能拿出兩樣東西,一個是有沒有錢,一個是有沒有技術。美國確實有技術,但錢不夠。」此外,美國雖然有設計工程師,但它現在要的是製程工程師,這些卻集中於亞洲,「美國現在能拿出來的招數也有限」。

他引述張忠謀的說法指,《晶片法案》的目的是希望把製造業重新拉美國本土,「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只能說挑戰非常大」。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美國《晶片法案》對兩岸半導體產業衝擊幾何?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