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膨大潮來襲,連好市多的熱銷烤雞都在悄悄漲價時,有人竟然在降價?沒錯,全球最大零售巨人沃爾瑪(Walmart)就是愛低價!

「當顧客因通膨,需要更多務實選擇時,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為此而存在。」沃爾瑪財務長在5月中旬最新一季的法說會上強調。

透過販售低於市場價格10%至15%的商品,該公司不打季節性促銷活動,而是堅持天天都讓顧客享有超低價。它對低價的堅持,更被《華爾街日報》以「癡迷」(obsessed)來形容。

但,在漲聲響起的大環境下,不跟其他人一起名正言順的「反映成本」其實並不容易。

沃爾瑪的第一季營收雖然年增2%,但是營業利益卻銳減了23%。高通膨使成本大幅上升。

更糟糕的是,因為供應鏈延遲到貨、過季商品暴增,再加上民眾錢包縮水,減少購買非必需品,使該公司庫存暴增32%,需要額外促銷,成為拉低毛利的凶手。

這一切,迫使這家零售巨頭不得不示警,將原先預期的全年每股盈餘,從個位數成長下調至年減1%,造成該公司股價在5月17日暴跌11%,創下1987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明明大環境時不我予,前景堪憂,為何沃爾瑪仍堅持天天低價,甚至將通膨視為擴大客群、搶市占的好時機?

沃爾瑪穩住營收,但獲利難逃衰退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

第一招:拚低價
增加來店率、培養消費習慣

首先,低價,是為了吸引價格敏感的顧客上門,同時增加進店頻率、培養消費習慣。而人們必須時時補充的生鮮品項,則成為他們強打「每日低價」,鉤客上門的利器。

此策略看似簡單,卻少有人能長久執行。原因在於,商家需具備強大的供應商議價能力,及快速庫存週轉速度。

而沃爾瑪的龍頭地位,使它能壓低進貨成本;深諳定價之術,則讓它迅速銷出商品,達到產業最高存貨週轉率,正是最能執行此策略的不二人選。

事實上,近年流行的銷售模式多採「高低價」策略,也就是將定價定出高於對手價格,再經常透過促銷活動,來創造話題及流量。亞馬遜的購物節Prime Day,時常打破銷售紀錄,中國雙11更有幾分鐘狂賣人民幣百億元的瘋狂現象。

不過,在人人荷包縮水的通膨時代,每日低價其實更有機會勝出。《經濟學人》指出,「沃爾瑪龐大的生鮮業務,為不景氣提供了保護。」畢竟,通膨的結果,就是人們從非必需品中抽走更多鈔票,未來在購物季失心爆買的景象,恐將大幅減少。

第二招:多元化庫存
吸引不同客群,擴大受眾

除了吸引尋求低價的消費者,擴大客群也是重點。沃爾瑪美國分公司總裁福爾納(John Furner)坦言,雖然庫存增加3成是意料之外,但他對增加的商品多樣性「感到滿意」。

事實上,沃爾瑪是同業中,同類商品選擇最多的商家。該公司在2月時揭露,他們所提供的同類商品價格區間,比疫情前更廣,能滿足不同收入的消費者。

《經濟學人》指出,在通膨環境下,「許多有錢的購物者,將從高端零售商轉向沃爾瑪,而這有助於提高利潤率。」高盛研究更認為,有鑑於沃爾瑪的市場地位及庫存布局,該公司將持續獲得市場份額,「因為所有群體的消費者,都可能在當前的通膨環境下尋求價值。」

第三招:高毛利產品降價
催出非必要消費,提高利潤

先用低價搶市占、再用庫存增客群,待所有的魚都上鉤後,沃爾瑪最重要的一招,是利用對市場氣氛及消費者心理的敏感度,不定時、悄悄的,針對服飾、家電等高毛利的非必需品降價。

沃爾瑪執行長董明倫(Doug McMillon)分享,零售中最有趣的,就是商品組合以及利潤管理,「當我還是菜鳥時,曾對『降價以提升利潤』感到不解,」他解釋,「它美妙之處在於,消費者現在對價格更敏感。因此,當我們對體育用品或家電降價時,顧客比以前更容易發現。」也就是說,若能藉由降價高毛利商品,以此刺激消費,反而能提升整體毛利。

綜合前面兩招,就是沃爾瑪堅持抗漲、救營運的3記連環拳。沃爾瑪創辦人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曾對商店經理說:「無論你花多少成本,如果我們做成一筆很棒的交易,記得把好處轉嫁給顧客。」

「擇便宜而固執」不容易,短期甚至可能侵蝕利潤;但長遠來看,留得住顧客,並化累贅庫存為搶得新客的武器,或許能讓它在需求與成本黃金交叉的年代中穩住腳步,成為潮水退去後真正的零售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