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用手機點外送買幾包洋芋片,送來的速度,竟比你走去轉角超商買還要快?

消費者卸下「摸不到」心防
外送生鮮雜貨將變日常

在紐約、倫敦等國際大城市,若顧客急需或臨時興起想要買一些雜貨,有幾間公司承諾:10到15分鐘就把貨送達家門口。且實際上,這些「超快速外送」公司能做到的,常比它們標榜的還快:德國的大猩猩(Gorillas)許諾10分鐘到貨,而它平均到貨時間是7.5分鐘;美國的不需冰箱(Fridge No More)表示15分鐘送到,實際平均9分鐘就抵達。

為何要拚10分鐘到貨這麼極致的服務?它們說,目標顧客是爭分奪秒的都市上班族和家庭。但真正的催化劑,是疫情,超過1年的社交限制,不但讓人們慣用外送平台點餐,也讓人們卸下「摸不到蔬果就購買」的心防,願意用手機買生鮮雜貨。這種消費習慣的質變,只會持續下去。

美國人每年花8千億美元買雜貨,瑞銀預估,到2024年,美國人在網路上買雜貨的比率,將從疫前僅4%成長為22%。

快,就是這些新興公司的策略。黏住顧客,讓消費習慣再也不回頭。

它們送貨快、迅速攻占城市街頭,也立刻成為創投市場當紅炸子雞。在紐約和倫敦,過去一年已出現超過5家超快速外送業新面孔。光2021上半年,投資者總共已投下破百億美元在它們身上,遠超過去年一整年70億美元的投資額。

採購、物流一條龍掌握貨況
正職人力穩定品質、時間

為何投資者如此瘋狂?投資其中一間公司Getir的紅杉資本合夥人莫里茨(Michael Moritz)說:「因為沒有任何消費者會抱怨他們太快收到貨。」

怎麼做到下訂後10分鐘內送到的神速?首先,它們擁有許多藏在顧客住家附近的「虛擬商店」(Dark Store),位於新開發公寓後方等不顯眼地點,與所服務範圍的住家相距通常不超過1600公尺;店裡擺著一排排貨架,面積與超商相仿,但不對外開放,只供工作人員在狹窄走道穿梭揀貨,再遞給外送員。

這與Foodpanda開設的熊貓超市是一樣的概念,但與一般外送平台不同的是,超快速外送公司大多把工作人員、外送員聘為正職員工,無須等待、調度零工人力,因此能夠維持高速、一致的送貨時間。

除此之外,一般外送平台同時還跟超市、零售店建立合作關係,幫它們外送;但超快速外送公司則垂直整合採購、庫存和物流,全權控制商品現況,並使用數據預測,只在需要的時候批貨,不怕遇上某商品突然沒貨的窘境。

一些公司還有小秘訣維持服務高速運轉,例如「大猩猩」會在店裡播放節奏明顯的電子音樂,像健身房播快歌一樣,讓工作人員保持高昂的揀貨情緒。

它們攻占的,是亞馬遜、沃爾瑪等,不論電商或零售店皆絞盡腦汁想優化的「最後一哩運送」(Last-Mile Delivery)優勢位置,在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都與消費者十分靠近。

除了快速到貨,還能夠根據當地顧客的購買傾向更改產品組合。例如,美國的Jokr發現,在曼哈頓的三角地街區,高價的氣泡飲賣得很好,因此它增加更多氣泡飲產品。也就是說,它們是又快又能符合在地需求的「線上柑仔店」。

啟人疑竇的是,這個新創爭先恐後湧入的市場,真的可賺錢嗎?答案比預期來得樂觀。

從純送貨到下單即到滿足你的衝動購物—外送細分5階段

純物流:將賣方商品運送到買方指定地點
當日配送:滿足消費者,想趕快拿到商品的需求
食物外送:連結餐廳和消費者,疫情封鎖成爆發轉捩點
雜貨外送:與超市、藥局等零售商合作,提供便利購物
超快速外送:滿足消費者,衝動或即時消費需求

整理:張方毓

租金低、坪效高皆贏超市
差異化與郊區拓點將是挑戰

它們的店面無須替顧客或收銀員騰出空間,因此每平方英尺的銷售額是超市兩倍;它們親自向批發商採購,店面租金更便宜,服務區域比典型社區雜貨店的範圍更廣;商品以超商價格出售,傑富瑞(Jeffries)分析師索恩(Giles Thorne)指出,它們的淨利占營收5%到10%,相比之下超商的淨利率僅2%到4%。

不過,隨外送員快速衝向顧客的家門,這些公司也正面臨激烈的淘汰賽跑。正因為它們的快速訴求如此明確,彼此之間的差異化也不明顯,創投公司The Family指出,因為競爭者眾,未來市場將難以容納現在的所有公司。而且亞馬遜、外送平台都看見這個商機,例如英國外送平台戶戶送(Deliveroo)也開始和超市合推10分鐘外送服務,市場必將出現一波購併潮。

在全球便利超商密集度排名第二的台灣,韓國電商Coupang7月在台北試水溫,祭出千種商品10分鐘外送服務。在這場比誰更靠近消費者的競賽中,台灣參賽者其實早已打得火熱,如7-Eleven、全家用Line群組做團購、全聯推「小時達」快速外送服務等。

未來,不論超快速外送風潮是否在台盛行,但快,也只是顧客的需求之一,能使自身能力與顧客需求出現黃金交叉的,才會是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