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於3月28日登場,卻有一個小配件成了全場焦點。影星不只服裝造型爭奇鬥艷,韓國女星尹汝貞、獲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的黛安華倫(Diane Warren)、恐怖片女王潔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等人,都不約而同在身上佩戴寫有「#與難民同在」(#WithRefugees)的藍色絲帶,力挺烏克蘭人民。

社群媒體越來越興盛,只要觀眾影迷有意追蹤,藝人的言行舉止隨時都攤在陽光下。他們也藉由網路對政治、人權、戰爭議題發聲。若是立場沉默、不發言的人,有時反而會受到網友批評。

但是如何發聲,也是一門學問。安全的議題不只帶來正能量,更讓明星本人沾光發熱,促使大家一窩蜂表態支持;反之,敏感的議題恐怕招來罵聲與不滿,或因此被貼上標籤,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大打人權、平等的安全牌

提倡平等、安全的人權議題,看來是影星最常打的「安全牌」。例如眾星用藍絲帶支持難民,人道關懷大過政治意味,比直接反對俄羅斯安全許多。

加上歐美國家幾乎無人認同俄羅斯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的入侵行動,更讓歌手凱蒂佩芮(Katy Perry)、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等人毫不避諱,分別公開飆罵普欽髒話、對其怒比中指,讓網友看得拍手叫好。

除了烏克蘭危機之外,2020年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引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反種族歧視示威,這讓好萊塢明星不分種族、性別,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在社群發文標註#BlackLivesMatter或#BLM的標籤,力表支持,抗議運動成功從美國明尼蘇達州燒向全美,最終影響全球。

但其他的熱門議題,卻不見得如人權這麼安全了。因《全面啟動》走紅的女星艾倫佩吉(Ellen Page)歷經出櫃、變性後,改名為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勇敢的經歷讓世人讚嘆。

當時從電影資料庫IMDb到維基百科的所有線上資訊,一瞬間全從「艾倫」變成了「艾略特」、「她」變成了「他」,英國Spiked雜誌首席政治作家奧尼爾(Brendan O'Neill)形容影迷瘋狂簇擁的程度,彷彿是演藝圈沒有人敢再提起那個女生。

商業利益、政治尤其敏感

但事實上,佩吉宣布出櫃後,幾乎被好萊塢封殺。既無緣大型影視作品,更被提名和獎項拒於門外。原本是前途無量的好萊塢新生代,表面上經歷雖獲得多數人認同,但角色已被侷限於同志,變性後更不知有沒有下一部《全面啟動》、《鴻孕當頭》,能成為佩吉的代表作。

又例如在好萊塢女星的行動與言語倡導下,#MeToo風潮不只席捲美國,也在韓國、中國各地發酵。

然而,《洛杉磯時報》揭露,其實許多男明星也備感不適,因為他們被夾在支持女性,以及反駁所有男性都是禽獸的兩難之中。雖然希望能讓加害者繩之以法,同時卻擔心#MeToo運動發展得太過火,自己的演藝機會恐被排擠。

其中最為敏感的,則是任何牽扯到中國的議題。反審查團體「美國筆會」(Pen America)報告揭露,為了安撫世界第一大票房市場,好萊塢多年來透過自我審查,在選角、劇本、台詞與場景設定上,盡量不碰觸台灣、西藏、天安門事件三大敏感議題。

近日,好萊塢男星基努李維(Keanu Reeves)就疑似因表達對西藏的支持,而被中國影片網刪除作品。

此外,在民主黨大本營的美國演藝圈,最好不要輕易說出不同意見。美國鄉村傳奇歌手多莉帕頓(Dolly Parton)避免選邊站,解釋:「我的共和黨朋友和民主黨朋友一樣多,而且我不喜歡對事情公開發表評論。」

她借鏡的,是近20年前狄克西女子合唱團(Dixie Chicks)的下場。一夕之間,她們從全美收入數一數二的女子團體,淪落為美國狂熱民族主義的發泄對象。

2003年美伊戰爭爆發,狄克西因為公開反戰,批評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出兵,受到全美謾罵與抗議,唱片專輯受抵制,銷量一落千丈,失去了很多南方保守派歌迷。

不過,即使明星就相對安全的人權議題發聲,也不保證贏來好評。一向以模範生形象示人的艾瑪華森(Emma Watson),也在BLM平權運動中,以IG分享3張全黑圖片響應「黑色停電星期二」(#blackouttuesday)活動;卻為了圖片加上白框,遭網友砲轟不夠真誠。顯示好萊塢明星要用立場自我包裝,還是得事先做好功課才行。

參考來源:BBCBBC(2)MSNLA TimesSpiked

核稿編輯:吳和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