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成就不凡的人物,如拿破崙(Napoleon)、達文西(da Vinci)、莫札特(Mozart)之類的人物,都很懂得自我管理,才有偉大的成就。不過在大家眼中,他們畢竟屬於罕見的非凡人物,才華與成就都非比尋常,凡夫俗子自認無法企及。但現在,大多數人也必須像那些非凡人物一樣學習自我管理,即使天資平庸的人也應該如此。我們必須懂得如何開發自我,把自己放在能做出最大貢獻的位置。在可能長達5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們必須保持警覺與專注的心態,也就是說,知道怎樣轉換自己的工作,還有何時轉換。

彼得.杜拉克:9個問句,找到你的「最大貢獻位置」

1.我的長處是什麼?
2.怎麼把事情做好?
3.我是閱讀者或聆聽者?
4.我是怎麼學習的?
5.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6.我的歸屬在哪裡?
7.應該貢獻什麼?
8.為人際關係負起責任
9.規劃人生的下半場


我的長處是什麼?

大多數人都自認了解自己的長處,結果往往是誤解。自認了解自己短處的人更多,但也多半是誤解。問題是,唯有發揮長處,才會有優秀的表現,靠短處不可能展現績效,若是靠自己一竅不通的項目,更不可能成功。

發現自己長處的唯一方法, 就是進行回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每當你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時,記下你預期會發生的情況,等9到12個月後,再把實際結果與你原先的預測相比對。我用這個方法已經有15到20年了,每次的結果都出乎我意料。例如,經由回饋分析,我才了解自己對技術型人員,無論是工程師、會計師或市場研究員,都只憑直覺就能了解他們,這點令我大感意外。我還發現,我和通才型人士之間缺乏共鳴。

只要持之以恆,就可以藉由這個簡單的方法,在短短2、3年內了解自己的長處是什麼,而這是你最應該知道的要事。回饋分析可以顯示,你因為做了或沒做哪些事情,因此無法充分發揮所長、獲得最大效益。它也可以告訴你,哪些領域你並不擅長,哪些領域你毫無天分,根本做不來。

做過回饋分析後,接下來就可以採取一些行動。首先,就是專注發揮所長,把精力放在能產生效果的地方。

其次,努力強化自己的長處。回饋分析可以讓你很快知道,自己需要改善或學習的技能有哪些,哪方面的知識有待充實,這些知識通常都可以補足。第三,找出自己在哪方面犯了「知識的傲慢」的毛病,因而產生無知的心態,並改正這個毛病。

同樣重要的是,要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也就是因為有做或沒做一些事而有損成果與績效的事情。透過回饋分析,可以很快察覺到這些習慣。例如,有一位規畫人員可能發現自己訂的完美計畫會失敗,是因為計畫無法貫徹到底。

如果問題出在沒有禮貌,回饋分析也可以反映出來。禮貌是組織的潤滑劑。有時只是簡單說聲「請」和「謝謝」、叫得出對方的名字,或是問候對方的家人;有禮貌作潤滑劑,兩個人不論是否互有好感,都可以共事。可惜聰明人往往不懂這一點,聰明的年輕人尤其不懂。如果回饋分析顯示某人的表現很好,不過一旦需要與別人合作,就一再敗事,那問題可能出在他對人沒有禮貌。

拿自己的預測和實際結果相比,就可以看出哪些事不要去做。在很多領域,我們都欠缺天賦或才能,甚至連普通水準也很難達到。我們不該擔任這些領域的工作、職務或任務,知識工作者尤其應該謹記這一點。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把精力浪費在改善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因為,從無法勝任進步到普通水準需要耗費的精力,遠多於從一流水準進步到卓越所耗費的精力。可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努力想讓無法勝任的人進步到普通水準。其實,我們應該把精力、資源與時間用來協助勝任的人,讓他們提升為績效卓越的明星。

怎麼把事情做好?

說也奇怪,很少人了解自己是怎麼完成事情的。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做事,表現也不同。太多人用不適合自己的方式工作,也幾乎注定不會有好表現。對知識工作者來說,「我怎麼做才會有好表現」可能比「我的長處是什麼」更重要。

人人各有所長,同樣的,把事情做好,各人也有各人的獨特方式,這與人格特質有關。不論人格特質是先天或後天培養的,早在你開始工作之前,人格就已經形成了。因此一個人怎麼做事,其實已經定型了,就和一個人天生擅長或不擅長什麼事一樣。做事的方式或許可以稍加調整,但不太可能徹底改變,當然,改變起來也絕對不容易。唯有做自己擅長的事,才會有傑出的成就,同樣的,唯有以自己最能發揮的方式做事,才會成功。

下列幾項人格特質,往往就決定一個人怎麼把事情做好。

我是閱讀者或聆聽者?

首先, 要分辨自己是閱讀者(reader) 或聆聽者(listener)。極少人知道有這種區別,也不曉得很少有人能兼具兩者,而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類人的就更少了。不過從以下一些例子可以看出,要是缺乏這方面的認識,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二次大戰時,歐洲戰場聯軍最高統帥杜懷特.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堪稱媒體寵兒,他的記者會以風格獨具著稱:不論記者提出什麼問題,艾森豪將軍都能全盤掌控,以優雅圓融的措詞,2、3句話就清楚描述某種狀況或解釋某項政策。10年後他擔任美國總統時,當年對他仰慕有加的同一批記者,卻公開對他表示不屑。他們抱怨,艾森豪總是不正面回答問題,反而沒完沒了的談些不相干的話題。他們也喜歡調侃他的答覆前後矛盾、不合文法,簡直是謀殺純正的英語。

艾森豪顯然不知道自己是閱讀者,而非聆聽者。他擔任聯軍最高統帥時,幕僚要求記者至少必須在每次記者會召開前半小時先以書面提交問題;更何況,他那時掌控全局。他擔任總統之後的情況不同,他之前的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與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都屬於聆聽者,而且他們也很清楚自己是聆聽者,面對自由發問的記者會游刃有餘。艾森豪或許認為自己應該承襲前2任總統的作風,結果卻連記者提的問題也沒聽進去。不過,論起聽不懂別人的話,艾森豪還不算是最糟的。

幾年後,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出任總統,表現非常糟糕,主要歸咎於他不了解自己是個聆聽者。他的前任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屬於閱讀者,手下有一批高明的作家擔任他的文膽,他們奉命先提出書面意見,然後才與總統當面討論。詹森留下這些人擔任幕僚,他們也就照寫不誤,但詹森顯然完全不了解他們寫的東西。他擔任參議員時,一直表現得很優異;畢竟,國會議員必須是聆聽者。

很少有聆聽者能變成好的閱讀者,反之亦然。聆聽者如果想變成閱讀者,就會落得和詹森一樣的下場,而想成為聆聽者的閱讀者,也難逃和艾森豪相同的命運,不會有什麼表現或成就。

我是怎麼學習的?

要知道怎麼做才會有好表現,第二件事就是必須了解自己如何學習。許多一流的作家,例如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學校的表現都很差,他們記憶中的學校生活,完全只有折磨。不過,他們的同學對學校的回憶多半不太一樣,就算不很喜歡學校生活,頂多也只是覺得無聊而已。原因就出在作家的學習通常不是經由聽與讀,而是透過書寫。但學校不容許他們用這種方式學習,所以他們的成績很差。

一般學校的基本假設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1種,而且人人適用。但那些學習方式不同於一般人的學生,被迫按照學校教的方式來學習,真是苦不堪言。其實,學習方式可能有6種之多。

有些人透過書寫來學習,例如邱吉爾。有些人是靠寫下大量筆記來學習,像貝多芬留下許多筆記本,卻表示自己作曲時從未翻閱這些資料。據說有人問他,為何還要記下那些東西?他的回答是:「如果不立刻寫下來,我很快就會忘記;可是寫到筆記本上,我就永遠不會忘記,而且事後也不需要再查看。」另外,有些人由做中學,有些人則靠聆聽自己的談話來學習。

我認識的一位執行長就是屬於靠談話學習的例子。他把業績平平的小型家族企業,改造為業界龍頭。他習慣每週召集所有高階主管到辦公室裡1次,聽他滔滔不絕談上2、3個鐘頭。他會提出一些政策面的議題,然後,針對每個議題各列舉3個不同論點。他很少徵詢部屬的意見,也不要他們提出問題,他只是需要聽眾來聽他談話罷了。他就是這麼學習的。這個例子相當極端,但是從談話中學習絕不是什麼罕見的方法。成功的訴訟律師(trial lawyer)和許多診斷醫師都是如此(我自己也是)。

在各種了解自我的重要事項中,最容易的就是了解自己怎麼學習。當我問別人:「你是怎麼學習的?」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可是如果再問:「你會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嗎?」就很少有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才是有好績效的關鍵;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不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就難有好表現。

我是閱讀者或聆聽者?我是怎麼學習的?這些是一開始就該問的問題。可是要問的問題絕不只這些。為了有效的自我管理,你還必須問:我善於和別人合作,還是適合單打獨鬥?如果確認自己善於和別人合作,還必須再問:我以什麼關係和別人合作?

有些人擔任部屬時表現得最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偉大軍事英雄喬治.巴頓(George Patton)將軍就是很突出的例子。巴頓擔任美軍部隊最高指揮官,但在他接受推薦擔任獨立指揮之責時,美國參謀長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卻說:「巴頓是美軍有史以來最好的部屬,但可能會是最差的指揮官。」馬歇爾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有識人之明的人。(編按:巴頓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功彪炳,但在戰後被任命為德國北部巴伐利亞軍事司令時,仇視同為戰勝國的俄國人,並讓納粹黨人繼續擔任公職而被解職。 )

有些人在團隊內表現最好,有些人則在獨立作業時最有成效。有些人特別擅長擔任教練與指導者,有些人就是無法勝任指導者的工作。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我適合當決策者還是顧問?很多人擔任顧問時表現傑出,卻無法承受做決策的負擔與壓力。還有很多人需要顧問來強迫自己思考,然後他們就能據以制定決策,並且充滿自信、迅速勇敢的執行。

其他該問的重要問題還包括:我在壓力下表現良好,或是需要組織架構分明、可預測的環境?我在大機構或小機構表現得比較好?很少有人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有良好的績效。我就曾看到不少在大機構中非常成功的人士,換到較小的機構後表現非常差勁,反之亦然。

最後,我還要再重覆一次:別想改變自己,這是很難做到的。你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做事方法,同時,盡量不要接下自己做不來或做不好的工作。

書籍簡介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作者: 哈佛商業評論

譯者: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特約翻譯群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01

作者簡介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業評論》集聚最具智慧的管理思維。透過旗艦雜誌、12個國際授權版本、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的書籍、HBR網站上公布的數位內容與工具,提供世界各地專業人士嚴謹的見解與最佳實務,更有效的引導他們與組織,並產生積極的影響。

2006年9月,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將《哈佛商業評論》引入台灣,將英文版紙本最新文章,及官網數位文章、影音內容等,與台灣讀者同步分享。同時每期也輔以台灣的案例報導,及本地專家、學者撰文,讓本刊兼具全球和在地觀點。讀者只要勤讀《哈佛商業評論》,就能掌握最好的學習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才。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