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東亞文化的我們,一般對失敗的認知,理解為成功的敵人。因此事事盡可能事前完整規劃、並依師長建議避開風險。矽谷流行的精實創業理論,則把「失敗」視做學習的關鍵。每一次的失敗,能達成關鍵用戶的洞察,學習到新的事物,加大下次成功機會。

兩者的差異,更反映在創業的規劃與驗證步驟上。後者因為專注在透過每次的活動與資源投入進行「學習」,因此是用科學的理性與批判思維來進行事前的「客觀探討需驗證之命題」、事中的「數字與用戶真實回饋」收集與失敗後的「依據事實理性判斷與學習」。

把「失敗」作為學習的關鍵,來添加創業成功的引擎,裡頭有許多細緻的思維與方法上的關鍵,此處不贅述,但從一個簡單的步驟與KPI來提醒創業者開始,那就是請計算一下過去各大小專案、一些活動或新產品設計等的失敗率,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年,把這個失敗率加倍吧!

加倍意味著更多的失敗,這看似難以接受。但請思考,若團隊已確定有加倍的失敗空間,甚至是被鼓勵的,多少創新能量與勇氣能被激發出來,並創造難以想像的可能。

我在做LINE PAY總經理的時候,帶領LINE裡頭新成立的一個小團隊,要在Fintech沙漠的台灣市場,積極推展出手機支付新事業的一片天。雖然LINE看似用戶數巨大,但找不到適當的用戶痛點切入,這事業仍是難以成型。

第一年,跟社長直接溝通我們不做收入的KPI,只注重用戶與商戶是否成長。但做了一整年,我們無法複製出微信QR Code掃碼支付的用戶習性。在能接受QR Code的總商戶可支付場景數的增長上,更是不具任何影響力。過年的送紅包活動砸了錢也沒有什麼突破性的表現。

我們持續研究這些失敗帶來的意涵,甚至加倍了各種小活動的嘗試,積極尋找成功方程式。有天我突然領域到了,這些失敗都奠基在無法建立足量的收單基礎建設上,也是台灣所有新興支付業者努力並沒能突破的點。

意識到這點後,重新檢視支付生態系,因此得出將重心轉往運用既存廣大數十萬信用卡收單基礎建設,並專注在用戶獎勵系統上。這個新得出的策略,也就造就了今日LINE PAY在台灣的高速增長。

奠定IBM成為國際大公司的Thomas J. Watson對失敗這件事也是這麼說的:「你認為失敗是成功的敵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以因失敗而氣餒,也可以從失敗中學習,所以繼續犯錯誤。犯盡可能多的錯誤。因為你要記住,失敗的地方才是你能找到成功的地方。」

將失敗翻倍,試試看吧。

*本文獲「陶韻智」授權轉載,原文:將失敗率翻倍,更靠近成功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