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學術界的研究員來開會,會議結束時,他詢問是否可以花幾分鐘針對他對數位內容的想法問一些問題。他正在考慮轉換職涯,想了解內容創作、社交和數位行銷的整體性質,以及這是否是他下一階段正確的職涯方向。

如果他想在網路上創造、解釋或分享知識型內容,他的總體方向應該是什麼?誰是理想的目標受眾,這將如何影響內容品質的調性和深度?最重要的是,這將如何影響整體商業模式並確保業務能夠維持下去?

經營數位內容,要注意哪些事?

他的問題,也許對考慮類似職涯道路的創業家或年輕人來說很常見。現在許多業內專家、學生或教師都考慮把分享知識、熱情或興趣視為第二職涯,成為KOL,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在YouTube上經營影片或主持自己的Podcast,討論具有特定知識或興趣的廣泛主題。在這麼做之前,要考慮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第一步,明確定義理想和目標,在明確定義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釐清要實現這些目標未來幾年應該採取的總體方向。賺很多錢重要嗎?相比於金錢和名聲,更多的是關於分享他認為對讀者有價值的熱情和興趣?首要任務是盡可能穩定賺錢?還是要先專注於創造他引以為傲的高品質內容,同時確保負擔得起每月成本?這兩者可能需要採取的方向非常不同。

他提到,由於他在過去20年持續從事學術工作,他的主要目的是與感興趣的讀者分享他認為重要的訊息。賺錢不是第一要務,他也不想做過於商業化的內容,比如要去做商業贊助內容或產品置入,這會影響他的重要訊息。同時,理想情況下,他的內容應該能夠產生足夠的收入,至少可以負擔他最初要自己支付的所有費用。

數位內容產業,有3種商業模式

在這個產業,基本上大多數商業模式都屬於這3類。

一、鎖定精準小眾市場

第一類,為願意每次或定期為服務付費的小眾創造高品質內容。

台灣市場不大,所以如果我們的目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主題(比如教授現代中東歷史),整體觸及和總讀者規模可能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總觀眾人數較少,廣告收入的機會較小。因此,我們有兩條路:要嘛將費用保持在非常低的水準,要嘛確保內容有價值,其高品質和深度足以使我們與同類競爭對手區分開,讓讀者願意直接付費和支持。

如果我們選擇小眾路線,下一步就要快速預測我們在每個階段需要花多少錢,(理想情況下)我們該在什麼時候擁有足夠的穩定追隨者,以及他們願意支付的平均金額。概觀整體,這個產品在不久的將來是否可持續下去。

二、鎖定廣泛大眾市場

相反的選擇是使內容涵蓋範圍盡可能廣泛。這意味著內容不能太難或太窄,對第一次接觸或一般大眾來說無法理解,應該盡可能容易消化。

一旦持續追隨者的規模足夠大,遲早會有不同的品牌或廣告商來贊助你的內容或進行產品置入。許多特別關注嚴肅話題的人對這條路線會很猶豫不決,他們不認為自己是那種年輕的YouTuber或Instagramer,他們更希望自己能分享重要且嚴肅的內容。如果是這樣的話,選擇這條路,可能會有很多他們不願意的商業犧牲。

三、運用既有資源銷售產品

最後一種方式,是直接在你的影片、Podcast或Instagram中銷售產品。與第二個選項類似,這意味著要盡快建立足夠大的粉絲群,以便成為某個主題的知名網紅。一旦你擁有足夠大的訂閱者群組,品牌自然會來找你銷售產品並獲得佣金。
與第二個選項一樣,此選項也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取決於你要呈現的整體品牌形象。這當然可能是一個合適的選項,但也是在開始前需要仔細考慮的選項。

我們生活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存取Facebook、YouTube、Instagram或TikTok。理論上來講,只要我們願意,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熱情、經驗或背景打造自媒體,自由分享有價值的內容給對該主題感興趣的人。

但現在已不是10年前,主要的社群媒體平台不只有1、2個,而是有5、6個,每個平台都以聲音、影片、圖片或文字等不同格式去迎合不同的目標受眾。就像經典的行銷課,我們應該選擇與整體品牌形象相匹配的最佳內容形式,與最合適的通路搭配。

我們想達成什麼最終結果?我們的優先事項是什麼?什麼樣的內容、擴散、數位平台和最終的商業模式最適合將所有這些元素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接觸到正確的目標受眾?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我們可以定期出現在公眾目光下嗎?出於商業原因,我們是否願意偶爾犧牲理想或內容原則來支付基本成本?

一旦商業模式合理,無論直接透過讀者付費,抑或是盡可能接觸越多越好的受眾,我們需要很快計算,確保如何變現獲利。我們選擇的商業模式與我們想達成的目標,都是有意義的。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