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台中后里的千附精密工廠,映入眼簾的,是大約4公尺高、長寬2公尺的不鏽鋼設備零組件,這是供應給全球最大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簡稱應材)的大型「真空腔體」,也是該公司面板設備領域最主力產品。
成立:2020年(前身為千附實業旗下精密科技事業處)
總經理:賴明村
主要產品:航太金屬零組件、面板設備大型真空腔體等
成績單:2021年營收17.08億,前3季稅後淨利1.94億
「我是幫它(客戶)蓋房子,裡面的家具它自己去擺,沒有房子就沒有家具!」千附精密總經理賴明村說明,沒有這個外殼架構,面板設備內的其他「家具」零組件就無所歸屬。
這家3月上櫃的公司,去年營收17億元,在業內屬於中大型,但,不僅近半營收來自應材,除此之外,全球最大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全球最大晶片微影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半導體設備商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等國際一線大廠都是它的客戶,是備受矚目的「護國神山群」。
主動跟緊產業脈動
砸兩年淨利做航太生意
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千附如今雖做到單價可上看500萬的大型真空腔體,卻是從一台造價約30萬的製鞋機起家。
一路走到今天,賴明村笑著說,「我們這3、40年來,基本上就是一個台灣產業(發展)的縮影,從傳統產業、航太、面板、半導體,甚至中間又做了一個國防。」
這家公司每一次都能跟上時代脈動的背後,是因它總能將被動的機會化為主動。
千附精密的前身,是製鞋機廠全鋒實業。因為擁有金屬加工能耐,讓他們在80年代中期搭上國防部推動民間企業製造軍機零組件的計畫,打開它通往航太領域的大門。
雖然是機會主動來敲門,但他們卻是豁盡全力的抓。
93年,當年全鋒淨利才5千萬,時任經營團隊就為了航太生意,斥資新台幣1億元,向美國進口了全台唯一的大型龍門加工機,可以製作飛機格框、飛機翅膀結構件,最長可以加工到27公尺。
「一開始是被動,但你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時,就應該積極主動的出擊,」賴明村回憶。
一位同樣從事航太業金屬加工的總經理觀察,千附是間不斷求突破的公司,以焊接為例,他們不會屈就於鐵皮屋層次的焊接,「它把這功夫拉到另一個層次,開始去焊航太的,然後焊著、焊著,再轉到做半導體,一直尋求機會跟一直突破。」
2006年,全鋒被併入千附實業的機械事業群,其中的機械事業部繼續負責製鞋機,而精密科技事業部,則開拓航太與光電、半導體產業的零組件精密加工。
隔年,機會再度送到門前來。即將在台灣擴大面板製造中心的應材,主動找上在航太業已有經驗的千附。
積極進攻面板設備
改組、擴產取得客戶信任
雖已有航太業的認證與基礎,但跨入面板業的挑戰,是製造得晉升到無塵室等級,精密與潔淨程度更高,甚至部分設備外觀還要亮到跟鏡面一樣。
而且,客戶的要求與規範呈倍數成長。一般金屬精密加工廠,多半是拿著一張圖紙,將上方要求實現即可;但,千附面對的這些國際一線大廠,給的單一圖紙背後,可能還伴隨跟10本書一樣多的規範要細讀。不只製造,連最簡單的包裝,都有一套繁瑣要求,工程師得先精準的分析,再提供給客戶最佳的製造方案。
為此,千附進行了組織改造,將能量集中。2012年,它將原先散落各單位、在第一線與客戶進行產品設計的工程師,集中成一個專門的產品工程部門,負責跟客戶做工程溝通。
同一年,它也擴大產能,投資約6億元的中科廠落成,這筆投資,略高於當時一整個精密科技事業部全年營收。
如今,千附來自面板設備領域的全年營收,已經超越國防、航太。
積極的態度,讓他們取得大客戶信任,2020年,千附獲得應材的供應商品質優良獎。「千附精密不管在精密加工、焊接上,在台灣都是數一數二的公司。」台灣應用材料顯示器事業供應鏈資深管理處長黃正滄曾在公開場合如此評價。
近年,當他們對接更多的國際半導體設備大廠、且成為直接供應商後,他們甚至在客戶期待下,不再只是提供單一零組件,而是能進階到供應模組、甚至提供包含化學清洗的整套服務。
這個現在進行式的挑戰是:要從一個很會生產的製造者,變成整合者。
雖不見得馬上有能力滿足客戶,但賴明村想的是:「我要先了解客戶需求……,(知道)下一次我應該補強哪一部分的能量。」
向上,他們學著採購不同範圍的材料。過去,它可能只買鋁塊回來做金屬加工,未來,它還得採購軸承等傳統料件、或電子零件;向下,他們學著整合外包商,甚至還得協助後者取得國際大廠的驗證。
千附產品工程部經理溫志偉解釋,挑戰在於,台灣早期幾乎沒有面板設備供應鏈,他們得去尋找有潛力的包商,當客戶與新包商間的橋梁。若找不到合適的外包商,他們甚至得自己建清洗線、無塵室等。
目前,外界十分關注其半導體設備領域前景。元大投顧的報告指出,去年,該公司來自半導體產業營收已近17%,成長6成。預計今、明年也會有顯著成長。
但在種種升級背後,是怎樣的底蘊讓千附持續走下去?
根本的著力點是:文化。
●用好目標啟發組織:向員工清楚的定義、傳遞目的
●維持團隊活力:以正確的節奏前進,以防員工過度衝刺、操勞
●打造轉型關鍵能力:包括流程、知識、技能、工具等
●建立敏捷文化:把可以迅速因應市場變化的元素,深植到公司文化和工作方式中
●培養學習心態:鼓勵改善流程、挑戰傳統思維,並接受失敗
●將變革管理植入組織:例如,設立長期的轉型辦公室,而非一次性專案推動
資料來源:波士頓顧問(BCG) 整理:李玟儀
用「改善文化」再進化
定期成果發表,給獎金鼓勵
該公司從4、5年前就開始制度化的加強「改善」的文化。每一季、每個單位都得設立改善的主題,包括如何包裝減廢、改變工法、降低成本等。
比如,在工廠的流程當中,當檢驗階段遇上阻塞,但包裝階段卻有空閒,透過團隊提出改善,他們因此將檢驗階段分流,增加機台運用效率。這些省下的時間、人力,他們轉換成量化效益,去年他們訂立節省1千萬元的改善金額,最終省下1650萬元。
「從當初的不看好,漸漸的上面很堅持,也很有毅力投入很多資源在做這件事……,基本上已經變成日常的DNA。」溫志偉說,過程中,不僅每月召開跨部門例會,對焦改善事項,並且每一季舉辦成果發表,平時除了定期追蹤改善進度的報告,也會給予員工鼓勵獎金。
「就是要讓同仁可以感受到,公司實際上是把這個持續改善當成是一個習慣。」賴明村說。
而這樣勇於嘗試、願意進步的態度,也讓一名與千附同樣耕耘航太與面板設備業的同業評價,「對於新產品的挑戰,主管跟幹部都願意去接受、執行,千附團隊的向心力,(向來)是比較好的。」
人生不一定永遠都會輪到自己發球,但當球飛過來時,你能否瞄準、猛力揮擊,決定了你的視野與人生。
一、當機會送上門時,我有沒有「球來就打」,先做、再進化的勇氣?
二、當我苦心開發新產品、讓員工培養新技能的同時,有沒有花同樣心力打造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