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人傳了一份簡報給我,說他想創業、要做一件大事。這個創業題目,他自己估值6億元,想融資10%、拿6000萬元,問我有什麼建議。

他說得義正詞嚴,我驚訝得目瞪口呆。能有什麼建議?憑什麼一個想法,就值6個億?憑什麼別人要拿出6000萬,幫你創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業呢? 

很多人會想,因為只有融資才能做大,最後才能上市啊。景氣好的時候,很多頭腦發熱的人都是這樣想的,也真的是這麼做,但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是不是對的。

創業不是這麼的,創業的賺錢邏輯不是靠「說大話」,更不能靠「騙」。不能在天上飄太久了,都忘了地面長什麼樣了,我們都要更務實去賺錢。

融資,是為了做大事還是為了流行?

在我的印象裡,2008年之前,還沒有太多風險投資。2008年之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網際網路和行動網路時代到來,無數人開始創業。那時候,拿著一個想法、一份簡報,靠著一腔熱血、一張嘴皮,隨便就能拿到百萬、千萬的融資。錢拿少了,更有種抬不起頭的感覺。奇怪得很,這真是「風口來了,豬都能飛上天」。

但是,如果你真的去問這些飛上天的人,為什麼拿那麼多錢、拿這些錢準備做什麼,又沒幾個能真正答上來。說白了,有一部分人融資不是為了做事,只是為了趕流行。

並不是每一個行業都需要融資,最需要融資的,多是網路產業。融資的目的,是拿錢換速度,網路產業的競爭邏輯,是網路效應,網路效應會讓贏家通吃。

這個行業基本的打法,就是燒錢,燒出用戶、燒出規模、燒出口碑,最快燒過臨界點的人,就贏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拚命加班,燒錢的速度不夠,那就「燒人」,大家一起少睡一點,像人肉電池一樣拚命工作。

但是,假如你開的是一家餐廳、零售商店、工廠,也許就不用融資,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慢慢發展。以勞動和服務為核心的行業,是不太需要融資的。

而且,融資不一定是好事。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拿了別人的錢,要付出代價。最大的代價,就是丟失公司一定的控制權。拿了錢,投資人就會對你有要求,你跑的速度夠快,遠遠超過大家的預期,那就會非常舒服;但只要速度慢了一點,可能馬上換另一副嘴臉,開始對你指手畫腳,逼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我看過不少創業者,從淡定到慌張,再到扭曲。淡定,是一開始拿了錢,從來沒這麼有錢過,這輩子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覺得很有信心。但當錢花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慌了。如果在明確的時間點,拿不到下一輪融資,就會斷糧。

所以,為了完成那個數字,也會拚命努力,努力到行為開始扭曲。產品價值?不重要了;用戶體驗?滾一邊去。眼裡只剩下錢。

看到這樣的公司、這樣的創業者,我都會覺得可惜,也會心疼。但沒辦法,你自己把孩子賣掉了。所以,是不是真的要拿融資?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拿融資?不要因為錢,最後把初心丟了。

創業很累,何必再當別人的傀儡。

做大,是為了成長還是為了虛榮?

這些年下來,我接觸過大大小小不同的公司,和他們開策略會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基本邏輯:做大。今年成長50%!明年成長100%!後年就要成長300%!每次喊出來的口號,都有些「趕英超美」的味道。

想要做大的心情我可以理解,畢竟成長治癒一切。只要公司還在變大,團隊的問題、合作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只是成長的煩惱。

成長也確實有好處,和上游的議價能力更強、品牌的價值更突出,這些都是好處。但是做大也是有代價的,是管理的成本會變得極高,把自己搞出大公司病、搞出辦公室政治,最後把自己搞死了。

10個人創業,理論上不用專職的財務,找個外包的財務公司幫忙就行。公司也不用前台,有個共用空間也就夠了。團隊的10個人,每個人都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好,很靈活,也很有戰鬥力。

但是,公司到了100個人,就需要層級了。你沒辦法直接管100個人,你需要提拔10個主管,讓他們去管下面的人。也就是說,有10%的人都在管理,沒有直接產出。

再大一點,公司到了1萬個人,那可能30%~40%的人都在管理。每天做的事就是溝通、訂規則、劃邊界。你也會發現,很多公司在進行變革時,第一件事往往是精簡組織。

砍掉30%的人之後,也還是可以運轉的。這就是做大的問題,組織越大,效率就越低。然後,當管理成本的增加,超過公司收入增長的時候,災難就要發生了。

大家開始搶資源、開始陽奉陰違、開始互相捅刀,開會成了表演、匯報成了藝術。簡報變多、每天要確認的事變多、說自己很忙的人變多,這就是大公司病,也是官僚主義。

位置比邏輯重要,鬥爭比合作重要,很多企業就是這麼死的。做一個「小而美」的企業不好嗎?在一個市場裡,找到自己的位置、用合適的節奏發展、控制企業的規模,也可以過得很舒服。

不要被社會的評價影響,把公司大不大,變成成功與否的評斷標準。1億的看不起1000萬的、10億的看不起1億的、100億看不起10億的,比較讓人永不滿足。優秀的創業者,還是要有點「反人性的能力」,知足常樂。已經擁有的大於想要的,就能幸福。

上市,是為了撈錢還是為了目標?

很多人創業的終點就是上市,意味著名利雙收。名,我是上市公司老總了,厲害吧;利,我的股票可以公開交易了,可以有錢了,太好了。但上市根本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是有更大的目標要解決,需要用到更多的錢。所以上市融資是為了做事,而不是為了撈錢。其實,很司準備上市的時候,都會寫方案,列出準備籌資多少錢,為了做什麼。

但很多人會亂寫,為了要30億,就隨便寫個理由。要做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要錢。等有錢了,再想怎麼花吧。最後,也就是買豪車,租個更大、更漂亮的辦公室,隨便找幾個人,去更高檔的會所,見其他更有錢的人。

然後,上市公司該披露的資訊,也會披露。該有董事會和獨立董事投票決策的,也會決策。很多不認識他們的人,會買他們的股票,會真的投錢。

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真的為自己的投資人全心全意負責。這樣的情況,我想你是能看懂的。也許,你還會想起某些人、某些公司,就是這麼做的。

很多人覺得上市很好,很風光,就動了歪心思,路走著走著就偏了。不要這樣,上市是要融更多錢,解決更大的問題、實現更大的目標。而不是為了撈更多錢,假裝做有意義的事,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不是蠢,就是壞。

最後的話

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消費者獲益。企業和公司存在的價值,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在這個過程裡,順便賺到錢。

錢,是「順便」賺的,衝著錢去的,往往很難真正賺到大錢。融資、做大、上市,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事情做好。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創業賺錢的邏輯,變了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