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覺得跟身旁的人離得很近,心卻很遠?」《孤獨世紀》第一章提到的孤獨量表這麼問。在城市裡,身邊總是會有人,但卻鮮少感覺他們「與你同在」。現代城市到底有什麼特質,讓人感覺如此冰冷和孤獨?

如果你住城市或在城市工作,請你想一想21世紀日常通勤的典型狀況:推擠旁人好搭上塞爆的火車、開車族要忍受其他駕駛兇悍的喇叭聲,還有大批無視你存在的無名氏毫無笑容地快步經過你身邊。

無禮、草率、沉浸於自己世界的都市人樣貌,並非只存在於刻板印象。研究顯示,城市的禮貌程度不但較低,而且會與人口密集度成反比。部分原因是權衡輕重的結果;既然日後再碰上某個路人的機會很低,便讓人覺得缺乏一些禮貌也不會怎麼樣(好比撞到人卻不道歉,或是放手讓門在他們臉前面砰然關上)。匿名會滋生敵意和草率,而置身在充滿幾百萬陌生人的城市,匿名性實在太強了。

城市的規模不光是帶來粗魯無禮,也在許多人身上強加了一種應對機制。正如在超市看到有20種果醬品項時,我們預設的反應是一個都不買,在面對那麼多人的情況下,我們也經常以退縮封閉來回應。避免感到招架不住是一種理性反應。

因為儘管活力十足地和他人打交道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或說服自己應該這樣想,現實卻是城市生活逼得我們要跟那麼多人共享空間,以致我們若想要給每個路人完整的人性關懷,社交能量勢必耗盡。正如同作家珊儂.迪普(Shannon Deep)所寫的紐約體驗:「如果要跟經過的每個人打招呼,到中午你的嗓子就會啞了。你不可能對從走出公寓到地鐵站之間整整十個街區的75個人都很『友善』。」

所以我們常做相反的事。城市熙熙攘攘、噪音和視覺刺激的疲勞轟炸使生活在其中的人難以招架,因此早在COVID-19侵襲前,我們就傾向於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不是生理上,而是心理的距離。用耳機捂住耳朵、戴墨鏡,或是鑽在手機形成的隔絕泡泡裡,打造隨我們個人行走的繭。

多虧了蘋果、谷歌、臉書和三星的產品,我們能輕易關掉周遭的人和環境,製造自己不利於社交的數位獨處泡泡。當然,諷刺的是,在抽離真實世界包圍我們的大批人群後,我們卻開發了虛擬的替代方案—瀏覽他人Instagram上的生活畫面或閱讀別人推特上的想法。

有些社會理論家和符號學家甚至提出,城市已經演化出「消極禮貌文化」,在這種社會規範下,沒有正當理由就侵入別人的物理或情緒空間是很無禮的,雖說其中當然有地理和文化上的差異。好比在倫敦地鐵上,多數人會覺得路人熱情地向自己打招呼很怪,要是陌生人試著想聊天,我們甚至會訝異且不悅。大家早已確立的慣例是,沉默地看報紙或盯著手機。

我了解隱私的重要,也能體會為何鄉村裡那些掀開窗簾一角窺探的行為,會驅使大量的人投身都市、嚮往都會風情—在都市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承受社會責難。然而因疫情封鎖期間的一些都市人際疏離故事,更加凸顯都市生活匿名性的後果。畢竟除了有團結合作這類窩心故事之外,也有些心碎故事點出了享受都市的隱私空間是要付出代價的。

70歲的海柔.費爾德曼獨居在曼哈頓市中心只有一張床的公寓,她揪心地說起在封鎖期間,驚覺自己無法依賴任何鄰居幫忙採買日用品:「新聞一直在說:『人們凝聚在一起了。』那些人或許有凝聚在一起,只是不包括這裡。不包括這類建築。」她就和法蘭克一樣,住在有上百戶人家的公寓,時常在走廊和電梯見到其他住戶,卻不曾真正「認識」哪一個人,更別說把誰當作朋友了。

我們自立自強以及拚命工作的文化,極受新自由資本主義的推崇,可是也讓我們付出重大的代價。當鄰居都是陌生人,友善與連結度離標準很遠,其危險就是,在我們最需要社群的時候,它根本不存在。

在城市裡,我們和人互動的模式並未帶來好處,還得過一陣子才能知道COVID-19對我們行為模式的衝擊會不會帶來長遠的改變,姑且先不論是變好或變壞。

如果城市人早已因為「消極禮貌文化」而吝於表示友善,再加上害怕被感染這一層因素後又會如何?和陌生人主動攀談會變得更怪異嗎?等到危險過去後,願意為年長鄰居採買日用品放在他們家門口的人,還會繼續確認他們的安危嗎?還是又會回到對他們漠不關心的狀態?

你為什麼應該和咖啡師聊天?

儘管與陌生人短暫相處獲得的情感滿足,遠不如較親密的對話。但事實證明,萍水相逢能對我們是否感覺孤獨造成重大的差異。

2013年,卑詩大學的社會學家姬蓮.桑德斯卓姆(Gillian Sandstrom)和伊莉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微互動」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否會產生可量化的效果。她們監視位於繁忙都會區的一間星巴克門口,邀請上門來的顧客參與實驗:

一半的客人被指示表現得友善,跟咖啡師閒話家常,另一半則被要求「追求效率」以及「避免非必要的交談」。儘管互動只持續30秒,研究者卻發現比起簡短完成點餐的人,隨機獲選為「友善組」的人回報,他們有較高程度的快樂,也與周圍的人較有連結感。

可以理解有些人會對這項結論嗤之以鼻。畢竟,遵照星巴克員工手冊表現友善的人,或是聽從沃爾瑪超市總部規定說出「祝您有愉快的一天」的人,真能讓你產生多少連結感?或是像速食店福來雞(Chick-fil-A),號稱是「全美最有禮貌連鎖店」,服務生個個要說「為您服務是我的榮幸」而非「謝謝您」,但他們真心感到榮幸嗎?〔作者註:無可避免的是,這類例子的諷刺程度會因為文化差異,而讓人產生不同感受。〕

然而這類設計好的微互動會造成多重大的影響,超乎許多人的想像。不只是因為對別人友善時,他們更可能以友善回應,或是表現友善本身就能提振人的情緒,儘管這兩個原因都是事實。還因為,其實我們頗為拙於區分演出來的和發乎真心的友善,只要對方演技夠好。就以微笑來說,若干研究揭示,我們看穿假笑的能力蹩腳得令人訝異。

這其中還有一種無可避免的因素起作用,這點尤其重要。那就是友善對待別人,或是接收到別人的友善回應,不論是否真心,甚或時間很短暫,我們都會因此得到提醒,想起彼此的共通點,想起我們都具有人性。如此一來就不太會感到孤單了。

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近來的生活感覺如此缺乏連結,如此疏離。因為不但我們從日常微互動體驗到的強心劑大幅減少,就算有了互動,也經常是在戴著口罩的情況下發生。這表示我們彼此都看不出來對方是否在對我們微笑。(保持兩公尺的社交距離,讓大部分人甚至無法從別人口罩上方的眼睛看出笑意。)我們遮住臉龐的同時,也蓋掉了同情心。諷刺的是,起初戴口罩的動機比較少是出於自利,更多出於我們覺得有責任要保護別人。

書籍簡介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作者: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譯者:聞若婷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3/03

作者簡介

諾瑞娜.赫茲 Noreena Hertz

  全球公認的天才型策略顧問
  TED與世界經濟論壇專題講者
  CNN:「能影響各國政策的思想家」
  《觀察家報》:「全球最重要的新一代思想家。」

  經濟學家、暢銷作家與全球公認的天才型策略顧問,為各國總統與一流企業CEO提供經濟、地緣政治、商業決策等方面的建議。她擁有劍橋大學博士與華頓商學院MBA學位,以精準的趨勢預測聞名,曾精確預警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三十歲前已是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等多國政府諮詢的專家。曾在俄國諮政四年,在劍橋大學任職超過十年,曾任花旗集團等大型企業政經發展顧問,目前是倫敦大學學院(UCL)榮譽教授,專研數位轉型等當代社會問題,也是TED與世界經濟論壇專題講者。

  她以反思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發展,成為歐洲快速竄起的新生代經濟學者,被世界經濟論壇選為「未來領袖」。著有《當企業購併國家:從全球資本主義,反思民主、分配與公平正義》《當債務吞噬國家》《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如何在大數據時代破解網路騙局與專家迷思,善用個人力量做出聰明決定》。

譯者簡介

聞若婷

  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終結平庸》《我們為何成為貓奴》《換一雙眼睛散步去》(合譯)、《看不見的圖書館》系列。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