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 走進教育現場改變未來

一群來自各領域的年輕人,不僅願意轉換跑道,還走進資源相對缺乏的鄉鎮,在基層教育現場一待就是兩年,面對錯綜複雜的教育與成長問題,他們如何運用自身智識與集體力量,為教育改革帶來正向影響?

新創世代開外掛》補足教育力

主角: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

前進:高學習需求地區

任務:打造優質平等教育環境

「研究所畢業前某一天,想著去哪裡工作時,想到如果回台灣,有什麼事可以做?」台灣大學外文系與國際關係系雙主修畢業後,鍾定瑜便飛往美國波士頓,在Tufts大學The Fletcher School國際發展研究所主修教育政策,本來有機會去印度或非洲從事政策研究工作,最終仍決定回台灣,「因為發現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想做的事,接近我想做的、也在意的事。」

創立於二〇一三年的TFT,緣自於Teach For America(為美國而教)與其國際網絡組織(Teach for All),每年招募一群多元人才,經由相關職能培訓後,媒合前往高學習需求地區的合作學校,擔任兩年國小代理或代課老師。

TFT影響力發展部總監杜瀛指出:「教育部認定的全台高中以下偏鄉地區學校有上千所。」它們通常是學生規模三〇人以下的學校,因為班級數不多,老師也不多,一旦流動容易造成缺額,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假設每所偏鄉學校都有一位老師流動,等於每年有上千位師資缺額」,所以在「傳善獎」支持下,繼續號召多元領域年輕人才加入,培育成為TFT計畫成員,讓他們一屆接著一屆,帶著「以終為始」的信念走進教育現場,將可望先解決師資供需失衡問題,再一步步影響孩子、學校、社區與社會大眾,改善教育不平等的困境。

如同從高中到大學都參加服務社團,暑寒假在偏遠鄉鎮陪伴孩子並擔任課輔志工的鍾定瑜,明白相較於教育資源真正貧乏的國家,台灣其實是患不均而不患寡,而且雖然很多人在地方深耕,「但所在做的事情,沒辦法被很好地『翻譯』給做決策的人,彼此之間沒有『橋』。」擅長政策研究的她於是想加入TFT,前進第一線看看台灣教育現狀,踏出試圖「搭橋」的第一步。

三年前順利通過甄選與培訓,鍾定瑜被分派到花蓮卓溪一間部落學校,「我發現孩子的文化背景相當豐富,但隨著年紀增長漸漸流失自信,因為接收到的資訊,都在說他們是弱勢的,這種論述講久了,會存在心裡而失去能動性。」所以兩年期間,她在教室一直嘗試做的,是請孩子的父母來分享部落與社區文化,並帶孩子走進部落認識螢火蟲、果子貍或山羌,將教育課程跟在地資源緊密銜接在一起,實踐她口中所說「很有力量的事情」。

串聯學習資源 為孩子創造更多可能

熟稔國小教育事務又曾任屏東縣教育處長的屏東大學教育系教授王慧蘭指出:「偏鄉因為人口少,孩子能夠學習的多元典範也較少,又缺乏面向工商社會的經驗與想像,突顯全台選才的TFT計畫成員重要性,他們擁有專業背景與都市經驗,以及具備接觸數位時代新事物的素養能力,可以將成年人怎麼學習、思考引進來,打開孩子的世界觀。」

TFT秉持著「以終為始」的信念,先解決非都會區學校的供需失衡問題,長期目標則是改善教育不平等的困境。(照片提供/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

鍾定瑜做到了,畢業自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的宋亭緻也是,有著兩年多科技公司專案工程師資歷的她,因為越來越找不到工作使命感,四年前認識TFT的目標與信念之後,便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大膽轉換人生跑道,報名甄選TFT計畫成員。

錄取之後,宋亭緻被派往雲林北港一所國小,在擔任五、六年級生導師的兩年期間,為了將教室內的學習與教室外的世界連結在一起,發揮過往專案工程師擅長的企劃能力,帶領學生一起籌備從北港騎單車到墾丁的圓夢計畫,「透過行程擬定、體能訓練和活動設計,不僅讓孩子學習人際之間的尊重與理解,還藉此啟發我非常重視的獨立思考與自我探索能力。」

就連走完TFT兩年計畫,如今正式投身教育領域,獲聘任職於雲林虎尾一所公辦民營國小,宋亭緻依舊串聯自己的專業與經驗,引進企業資源規劃程式設計課程,希望幫助孩子創造更多可能,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與價值,完成她想「改變教育」的企圖心。

有這樣一群採用浸潤式師培方式走進偏鄉學校的年輕世代,「社會當然對他們有所期待,但是發揮創意之外,還需要有好的組織、有好的的想法,從公益角度來看,就是要有解決問題的Good Idea。」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馮燕格外肯定TFT具備這些特質,尤其自成立以來,一直願意跨界尋求資源、跨界看見問題,也跨界甄選不同領域年輕人才,「不僅避免陷入本位主義,有了多道正向力量的互動牽引,能夠創造更完善的生態圈,大家一起把想做的事情做好,這是非常棒的事情!」

在地共好 陪伴孩子一起遇見轉機

在台東知本,二十年來總有年輕人爭相報到,透過貢獻專業、共享經驗與串聯資源,陪伴弱勢孩童成長並發展多元技能,接下來他們如何極大化這股能量,打造台東教育基地,成為翻轉社會刻板印象的的灘頭堡?

新創世代開外掛》加強整合力

主角:孩子的書屋

前進:台東非都會區鄉鎮

任務: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來書屋之後,陳爸丟了很多不可能任務給我,隨著嘗試一件件去完成,我不再害怕改變,願意挑戰新的事物。」三十四歲的林逸羣,大學時期熱衷戶外活動,早已跑遍整個台灣大東部,畢業後因緣際會先在花蓮工作,後來經朋友介紹,結識了孩子的書屋,覺得自己的喜好興趣,在這裡有發揮的空間,便決定駐留下來,一待就是八年。

陳爸,正是孩子的書屋已故創辦人陳俊朗,二〇年來陸續在台東大知本地區設立九間書屋據點,提供弱勢孩童放學之後的課輔、晚餐及生活陪伴,並且為了協助這群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孩子,能夠健全身心靈發展,十年前開始擬定騎單車環島、划獨木舟環島與登山穿越中央山脈等戶外探索計畫,希望從中培養孩子面對挑戰的勇氣。

孩子的書屋目前在大知本地區共設立九間書屋,約有兩百多位孩子受惠,年齡層涵蓋幼稚園至高中階段,已是社區中很重要的兒少關懷據點。(圖片提供/孩子的書屋)

由於陳爸重視體育、音樂等多元學習教育,擁有單車環島經驗與戶外活動技能的林逸羣,加入孩子的書屋團隊,自然被委予重任,不僅要教導孩子騎車過程中,應該具備的補給、炊煮、搭篷、修車等知識,為了符合陳爸的期待,他還從基礎學起操槳與控船技術,教會孩子在海上安全地划獨木舟,最後更接下多元教育組長職務,既負責戶外課程的規劃與執行,又協助開設烘培技職班,引導志趣不同的孩子,都能找到自信與成就感。

儘管過程中總有處理不完的孩子情緒問題,以及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挫折,「會待八年,沒有太大原因,就是因為跟孩子相處,回饋回來的力量很大,連同跟夥伴做這些事的相處過程,都讓我有很大的收穫。」或許陳爸去年驟然離世,也促使林逸羣萌生傳承使命,想繼續留下來,把一路來的經歷與心境,分享給新進組員和夥伴,等於把書屋培育孩子自立、共好的信念套用在自己身上,要跟大家一起成長。

不只是單純的課後陪伴,提供晚餐或是課輔服務,孩子的書屋更扮演著孩子們「第二個家」的重要角色,填補他們心靈的空缺。

將在孩子的書屋獲得第六屆「傳善獎」三年支持期間,提供諮詢協助建立心理支持系統的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林意雪指出:「許多年輕人來到偏鄉,面對的不只是孩子的問題,還有背後的家庭、社會等各種狀況,容易顯得挫折無助。」因此壓力極大覺得心力交瘁時,如果大人之間有很好的支持系統,知道怎樣共同化解心中難題,就能在照顧好自己之際照顧好孩子,並且儲備長期為教育打拼的動力。

把一個人變成一群人 把我變成我們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馮燕認為,社福機構如果想讓年輕人待得久,應該具備三項條件:「第一是有尊嚴的薪資待遇,不能餓著肚子做好事,第二是清楚的目標與理念,激發大家的熱情,第三則是步上軌道的組織管理。」畢竟想走得穩健長久,一定要代代相傳,老幹新枝一起合作,帶領組織團隊與時俱進、脫胎換骨,而這是孩子的書屋可貴之處,能夠不斷吸引年輕世代認同加入。

像三十一歲的陳冠儒,五、六年前幫朋友忙,當完一年國中代課老師,即下定決心投身教育,原本計畫去離島教書,後來發現有一群參與國際志工活動認識的朋友,都在孩子的書屋任職,讓他發現這裡沒有都會區那一套成績主導的運作模式,而是「相信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以及想學的東西,不該餵養一樣的東西,拉一樣的標準線」,有機會達成他心中認為的真正教育翻轉,於是二年前選擇台東作為夢想實踐地。

隨著身處其中,陳冠儒進一步體悟,孩子的書屋不同於安親班或補習班,建立在人與人緊密互助關係之上,彌補了家庭與學校的不足,「我本來以為來傳授知識,但實習時看見一位孩子全身有被蟲咬到的傷口,在幫忙擦藥時,突然明白書屋的價值,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家人可能沒空發現咬痕,但老師會。」因此老師和教育這些名詞涵義,在這裡都有了全新定義。

所以學傳播相關科系的陳冠儒,後來在青林書屋擔任國中生課輔老師時期,反而把自己當成是他們年長的大哥,會特地找來從事模特兒、造型師或髮型師工作的朋友,現身說法分享職場經歷,藉此刺激正在思考未來人生方向的非都會區孩子,開啟不一樣的視野,接受不一樣的可能性。

同時近一年開始擔任教育中心教學組長,除了負責書屋老師的甄選與考核,陳冠儒報名參加「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不辭辛勞頻繁往返台東台北,想探索教育新樣貌,希望陪伴接下重擔的陳爸大兒子陳彥翰與其他資深夥伴,幫孩子的書屋開闢一直能夠走下去的創新路徑,包括匯聚社會大眾認同力量,支持黑孩子黑咖啡、烘焙坊等社會企業邁向自給自足,也要號召更多年輕人才加入,讓多元教育模式衍生出豐富的機能與樣貌,以及建立共享平台機制,串聯集結台東在地諸多關心教育的非營利組織,「把一個人變成一群人,把我變成我們」,成為孩子的共同守護者 。

三立台灣台29頻道 在台灣的故事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 週二晚上10點半

12/29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得勝者教育協會

1/5現代婦女基金會+癌症希望協會


第六屆傳善獎得獎機構

  •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
  • 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 現代婦女基金會
  •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
  • 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
  • 癌症希望基金會
  • 得勝者教育協會
  • 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孩子的書屋)

更多得獎機構介紹
請上傳善獎官網


「台灣教育系列報導2、3」,預計於12/31及1/7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