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艾文斯(Doug Evans)知道他要做個選擇。身為曾在州政府工作過的表演藝術總監,才華橫溢的他現在距離家、家人和他所了解的文化,有8千英里和12小時的飛機航程這麼遠。因為他接受了一項任務,要把百老匯規模的表演原封不動地帶到中國,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約25個城市巡迴演出。

當形勢艱難時,艾文斯的內心深處就開始唸著:「這是一次學習的經歷。你將得到重大的成長,即使目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當他被要求去做他從未做過的事情時,他喜歡問自己2個問題:「能有多難?」以及「為什麼不呢?」

艾文斯先前就發現,詢問「為什麼不呢?」也能成為與他人打交道的有力工具。他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在康乃狄克州首府哈特福,為該州州長工作。在這份政府工作上,艾文斯周遭都是政府官僚,這是一群非常有經驗且聰明的人,他們熟知管理複雜政府機構的所有程序、協議和政治手法。

但因為他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挑戰,這是他從前想都沒有想過會做的事情,所以他會提出對他而言說得通,但卻與傳統的政府流程無關的解決方案。官僚們最普遍的反應就是說:「你不能這麼做。」

當艾文斯反問:「為什麼不能呢?」時,官僚們其實從未真正給過答案。相反的,他們只會說:「呃,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這麼做過。」艾文斯現在指出:「這其實露出了馬腳。我發現他們真正說的其實是:『並不是你不能這麼做,而是因為沒有人嘗試過這麼做。』」

艾文斯在哈特福的經驗,以及透過實驗和堅持而讓藝術中心成功轉型,都向他展示了「為什麼不呢?」的力量。提出這個問題,幫助他將看似不可能的問題,視為需要去接受、克服和從中學習的冒險。

高階主管培訓中最有力的一句格言就是:「你能看見什麼,取決於從哪一扇窗戶看。」我們不會以沒有偏差的方式看待我們的世界,相反的,我們會透過特定的框架來看待世界,而這個框架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我們對他人的觀察、對事態發展的觀察,以及我們對這些事態的反應,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它們周遭設置了哪些框架。我們的期望、假設和偏見等,會影響我們所看見的、我們所關注的,以及我們會如何反應。事物如何被框架,這點很重要。

有時候,框架簡單到以用字選擇為基礎,例如消費者更喜歡「95%瘦肉」的牛絞肉,而不喜歡「5%肥肉」的;他們會購買並使用「95%有效防護」的保險套,但拒絕使用「5%機率無效」的保險套。兩種例子的產品其實相同,只是描述的框架不同而已。

但框架不僅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也是我們自己主動去設計的事情。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在架構經驗的方式上有一定的主導權,我們可以選擇對任何情況設置框架,而這個框架將影響我們的思想、感覺和行動。

當艾文斯將一個經驗定義為「冒險」時,就對這個經驗的每一點都增添了色彩。因此,我們如何對待和思考經驗,將會影響我們思考、感受和行動的方式,以及我們彈性對待這些經驗所能夠或未能夠獲得的效益。

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以歸結為你腦海中的瑣碎聲音。我們家有一個關於我們最小的女兒瑪蒂(Maddy)的故事,她不喜歡滑雪,但這卻是我丈夫和我的大女兒艾莉(Allie)特別喜歡的愛好。所以我們經常去滑雪,而瑪蒂也被我們拖著一起去。

比起滑雪,她更討厭的是搭乘滑雪場的纜車。6歲時,她非常害怕的並不是纜車或身處高處,而是害怕跳下纜車。事實上,她在搭纜車向上攀至滑雪場的一路上,都對自己和坐在她旁邊的人說:「我會摔跤!我會摔跤!」當我們接近下纜車的地點時,她還繼續唸著這個咒語,最後果不其然,她通常真的會摔下去而跌倒在地。

在循環幾輪後,我問她:「瑪蒂,妳為什麼不對自己重複說:『我可以順利跳下纜車!我可以順利跳下纜車!』然後看看有沒有效呢?」她在下一次搭纜車時一直試著這麼說,而她也確實順利跳了下來。

你圍繞著一個經驗所設置的框架,尤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所設的框架,會為那個經驗上色定調。當瑪蒂透過改變對自己說的故事,而改變了自己的框架時,她的經驗也跟著改變了。在那之後她還是會偶爾跌倒,但她將這些解釋為與她成長相關更正面的故事,而不是她無法應付纜車的證據。我們當然可以隨時改變我們圍繞著經驗而設的框架。

替代心態:了解經驗的2個框架

最普遍的架構經驗方式就是透過我所說的績效證明心態(performance-prove mindset)。績效證明心態尤其會在大部分的商業環境中自然出現,它可能幫助你達到今天的成就,但可能無法幫助你從現有的基礎達成未來的理想目標。事實上,它經常適得其反。我們將會看到,研究顯示,伴隨著績效證明心態而產生的、過分強調避免失敗和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高績效的人的想法,往往會降低而不是提高績效。

更重要的是,除了抑制效能外,績效證明框架也不利於學習。當我們只專注於應用我們的領導力技能與個人效能獲得短期成功,並讓他人(和我們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時,我們實際上也避免了許多可能促進學習、成長和技能發展的行為。

可惜的是,績效證明心態在企業中極為普遍,使得大多數人幾乎自動將其應用在新的挑戰上,因此喪失了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當然,我們都希望在工作中表現出色。但績效證明心態只是希望向他人證明我們做得很好。

這種專注有可能阻止你投入有助於長期效能的行為。你避免在簡報後提問,因為你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很愚蠢;你不會要求回饋,因為聽到負面資訊實在太難受了。結果就是,當挫折來臨時,你會更難去適應和克服它。

在面對任何即將到來的工作或職涯挑戰時,你應該轉用第2種方法來為這些挑戰設定框架,不要被困在績效證明心態中。我把這個方法稱為學習心態(learning mindset)。這是一種通過學習和發展框架來獲取經驗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為你在彈性調整過程的其餘部分奠定很好的基礎。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在過去3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框架如何影響我們的學習和成長能力。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們對自身天賦本質的態度。無論是智力、執行任務能力、談判能力,或者領導力,有些人傾向於認為他們的能力是固定的,也就是「一成不變」的,這反映了一個人不是「天生」具備特定的才能,就是完全沒有。而其他人則認為,他們的能力是可塑的,是可以後天開發的。

你對能力的看法會創造一個特定的方向,它會影響你如何處理自己的表現情況,以及你在這些情況中會做什麼。如果你認為能力是固定的,你的專注力往往放在展示你的那個能力是很厲害的;換言之,你在面對的情况中會表現出績效證明心態。

所以,如果你認為你的某種能力,甚至你的基本智力,是固定且無法改變的,你在處理情況時就會覺得,你需要證明你可以,才能向別人展示你很有才華。這種心態的一個細微變化是,如果你認為能力是固定的,也可能在處理情況時,非常專注於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失敗。

在這種注重績效的心態下,你的目標是證明你的聰明、才華以及技能,都足以在面對各種情況下處理得很好,也比別人做得更好,並且會不計代價避免失敗。有績效證明心態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去展示他們夠優秀,並努力不讓任何人覺得他們並沒有那麼優秀。

具有學習心態的人往往在接觸環境時就會尋找可能得到的學習經驗,因此才被稱為學習心態。在這種心態下,你試圖隨著時間而增強技能,比過去做得更好。這並不是說有學習心態的人,就不在乎在當下表現出色,他們也是在意當下的。

但他們接觸當下環境時,是帶著成長與進步的興趣,他們的興趣在於發現自己可以在這個情況中學到什麼。學習心態鼓勵可以促成學習和技能發展的行為,例如提問、嘗試新事物、挑戰假設、向他人尋求幫助和建議,以及承受風險等,而這些都是達到彈性必需的行為。

《高彈性成長法則》☛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高彈性成長法則:每一次的改變,都是成長的機會!彈性的力量帶你越變越好
The Power of Flexing: How to Use Small Daily Experiments to Create Big Life-Changing Growth

作者: 蘇珊.亞斯佛

原文作者: Susan J. Ashford

譯者: 林麗雪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5/12

作者簡介

蘇珊.亞斯佛(Susan J. Ashford)

  於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任教,並擔任管理與組織小組主席。她的學術論文見於相關領域的所有頂尖期刊,如《管理學院評論》(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管理學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管理科學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策略管理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應用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榮獲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兩項終生成就獎。

譯者簡介

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湖濱散記》《自主學習大未來》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