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減碳動起來,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在各國政府紛紛設定碳中和目標之際,企業也要積極思考如何在DNA中注入永續元素,拒絕成為被趨勢淘汰的地球村成員。

商業周刊舉辦「商周ESG永續者論壇-減碳高峰會」,副總編輯劉佩修說,減碳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讓人工邁向自動化,是一種無法逆轉的趨勢,如果不因應時勢進行轉型,企業就將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在永續價值鏈中,金融業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分享減碳作為時就直指,保險公司要做到減碳有3個路徑,首先是營運的淨零碳排,第2個是協助客戶進行健康管理,第3個則是運用科技,讓減碳效率可以從加法變成乘法。

減碳3途徑 台灣人壽拚2050年清零


莊中慶表示,保險業參與ESG(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及,Governance公司治理)最快的方法,就是以投資帶動ESG,台灣人壽從2014年起參與太陽能電廠的投資,截至今年為止,包括投資及融資的總投資金額達468.5億元,創造每年幫台灣減少488萬噸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當於每年創造120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

台灣人壽也是亞洲第一家參與離岸風電聯合授信案的台灣壽險業者,並參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開發的彰芳與西島離岸風電股權投資及專案融資,連續2年得到The Asset Awards(財資)「台灣最佳ESG投資機構-保險類」的肯定。

莊中慶指出,台灣人壽的可投資資金部位達1.8兆元,必須思考如何將這些保戶的錢納入ESG元素,也因此,從2019年起,在投資面上就導入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及保險業永續發展原則PSI(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針對每個投資標的,逐一審視是否符合ESG規範。

此外,台灣人壽也希望帶給每個員工一個乾淨、健康的職場,自2020年起導入ISO制度,自有的不動產要求都要拿到綠能標章,內部也設定2050年需達到營運淨零碳排的具體目標。

莊中慶認為,「ESG」、「減碳」都是「知易行難」的事,會面臨「專案投資管理程序繁瑣,成本高」、「專業知識人才不足」及「國內ESG尚在起步階段,資訊揭露還不完整」的挑戰,但對金融業而言,這是不得不做的事。

聚眾人之力 走路也能減碳

此外,台灣人壽也相信,若能從客戶的日常生活中改變小習慣,就可以讓大家都參與ESG,進而達到減碳目的,台灣有14%碳排放來自於大眾運輸,壽險業在設計外溢保單時,也多以使用「走路」作為衡量標準。莊中慶舉例,若每天走路5000步,死亡率就會降低41%,因為死亡率降低,壽險業的理賠機會也降低,壽險業也願意將理賠機會的降低反映在客戶的保費上,用簡單的方式鼓勵客戶重視健康,一旦每個人都開始減碳,加總起來的力量就會有乘數效應。

呼應健康3大趨勢「預防」、「慢老」、「精準」,台灣人壽透過數位化提出「i健康計畫」、「TeamWalk」、「AI健康分」3大產品,結合外部場景、科技及資源,讓客戶從重視自己的健康,進而達成減碳目的,促進環境的健康。

零碳經濟時代到來 危機也能化轉機

在零碳經濟時代,台灣充滿機會,尤其是石化紡織、儲能生態、綠色金融、影響力新創4大產業尤為重要;其中,石化紡織在台灣具有由上至下的完整產業鏈,在競爭力上最具優勢,儲能生態則是在能源轉型階段,減少能源浪費最迫切需要的角色,綠色金融手中握有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工具,投資減碳有成的優質企業,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新創則可以解決減碳衍生的問題,並滿足剛性需求,與民生最為息息相關。

企業永續轉型迫在眉睫,不適應就等著被淘汰,在零碳期限開始倒數計時之際,透過已在減碳作為有具體成果的企業分享,台灣150萬家中小企業,面對未來10年最難過的關卡,只要開始去做,就將擁有將危機化為轉機的時代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