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動盪的一年,很多事情在改變,有往好的方向,也有往壞的方向。

改變最大的應該是中國,但和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變化並非完全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更多來自內部,特別是習近平的政策。在去年我們看到了中央對金融業(螞蟻)、補教業、遊戲業(騰訊)、影視業、線上叫車(滴滴),以及對新經濟網路大型平台的整頓,特別是反壟斷以及要求「共同富裕」,還有為了和美國金融脫鉤作出對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限制。

當我們以為中國中央的動作已告一個段落時,沒想到北京監督方向轉往一個新戰場——網路直播電商。對排名第一直播主薇婭,以逃漏所得稅理由,處以13.41億元人民幣罰款,直播平台立即下架,社群帳號被全面封殺。到中國發展的台灣藝人林瑞陽和張庭夫婦,他們的直播事業也受到牽連,理由是非法傳銷。

總體來說,2021年的改變可以分為4大類:

第一類改變是「降溫」

這是把非常熱門的事情喊停,作相關因應與調整,主要原因是由於市場過熱造成無法可管,影響社會大眾利益,大部分中國去年發生的事件都屬於這種類型。為什麼集中在中國呢?因為中國是共產極權社會,中央不允許任何個人或企業擁有太多權力,一旦不滿任何事情,可以立即採取行動,不像歐美必須經過冗長的民主程序。

降溫通常是從100降到70或50,但北京有時出手過重,會將某些行業徹底打死,例如中小學補教行業,現已被認定為非法,完全停擺。其它行業如遊戲電玩雖受重創,小學生每週可上網時間被限縮,但至少還能生存下去。

第二類改變是「歸零」

歸零的原因,大多是由於環境或政策改變,徹底顛覆了原有業務,以致必須作出方向轉型,這已不再是程度問題。最明顯的例子是跨境旅遊相關行業,由於全球人口無法大規模跨境移動,不論是商務或觀光,以致對國際觀光旅館或旅行社造成巨大衝擊,業績瞬間歸零。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重新定義自己,比如說有的旅遊業者轉型為「生活型態」(Lifestyle)行業,將客源從國外調整為國內,內容也不再限定為旅遊,而是任何和生活休閒有關的消遣活動。

歸零是非常困難的決定,往往牽涉到裁員或縮編,很多企業面臨是否還要繼續撐下去的抉擇,但置之死地而後生,有時「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唯有極端困難的情境,才會迫使人們思考新的可能。

第三類改變是「開始」

2021年很多企業跨入新行業,以電子業為例,許多企業開始擁抱電動車,大企業如鴻海也不例外。以前手機決定了許多企業的成長,那是可預期的,但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大企業進入新領域有一定優勢,但即便是鴻海也不可能什麼都自己來,因為「速度」是致勝關鍵。因此一定要「策略聯盟」,這也是台灣企業需要學習的新功課。

除了電動車,2021年還有很多新東西冒出來,如元宇宙和NFT,這不只是新名詞,相關生態系正快速成形中。強勢產業如半導體也面臨「第三代半導體」的挑戰,這和傳統半導體製程完全不同,主要關鍵在於新材料,需要重新布局。

不只製造業,服務業也有很多新技能要學習,最主要是「數位轉型」,未來是「O2O」(線上+線下)的時代,如何透過線上平台做生意變成新顯學。

第四類改變是「加速」

這是把已經做的很好的事情做的更好,從80分變成100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現在全世界都需要台灣的晶片,台積電是護國神山,但政府並不以此自滿,還要往更先進的製程衝刺,發展上游原料及設備相關行業,以完善生態系。台積上週宣布2奈米計劃,未來可能在中科投資1兆元建新廠。

有改變是一件好事,不管是主動或被動,關鍵在於資源配置。台灣問題在於政府只把加速當作最重要的事,追求絶對領先。但這有幾個問題:第一台灣缺水、缺電、缺電、缺人、資源不夠,所以成長模型難永續;第二強者更強,所以資源傾斜會很嚴重;第三這會拖慢其它產業轉型的腳步,比如說元旦起RCEP生效,對傳統產業造成重大衝擊,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台灣應避免陷在高成長的迷思中,美國現在也是由五大科技股帶動整個股市,但那並不是經濟真相,台灣需要更全方位的改變!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