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找來日本經典漫畫《獵人》合作,推出一系列周邊,部分網紅收到全套卡包的公關品,卻因不熟悉《獵人》,開箱時頻頻失言,甚至說出「我沒看過獵人」一番話,讓真正的「獵人粉」不滿,認為找沒看過該作品的網紅開箱,是不尊重粉絲,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有人稱,這是一起公關災難,也有人說是行銷失敗案例。
其實這件事反映網紅行銷長期以來的弊病:「品牌求流量、不在意網紅是否理解商品」。不但無法為品牌傳達正確的訊息,讓宣傳打折扣,甚至可能釀成危機。
那,品牌要如何避免踩坑?可以參考以下三種作法:
一、應避免「撒網式」尋找網紅開箱商品
鑽研行銷學的台大國企系教授林俊昇表示,品牌切勿以為,只要找網紅開箱就可以做行銷,因為網紅形同代言人,必須慎選,不是誰粉絲多就找誰,得要確認他對這個商品及聯名背後的故事有很深的認同與了解。
而且,就算是送公關品,也不要撒網式的發送,要挑選合適的對象。
以這次「獵人風波」為例,許多動漫網紅抱怨,明明對《獵人》如數家珍,卻未收到公關品,代表專案執行時,忽略了這些動漫網紅的粉絲,是會最死忠蒐集《獵人》商品的核心消費者。
不熟悉產品的網紅,拿到公關品,拍了開箱影片,結果錯誤百出,這對品牌也是傷害。所以,發放公關品時,要切記「多多益善」可能會變成「多送多錯」。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創會長高端訓形容,尋找媒體或網紅合作,如果沒有用流量、成本效益、形象、專業度與適配性等面向評估,就會像沒有指南針就在大海航行。
二、應學會「精準辨識」,了解每個IP受眾群特性
品牌很容易忽略,每個IP的粉絲特性迥然不同,有的死忠度極高、有的同溫層效應非常明顯,如果沒搞清楚粉絲特性,貿然找網紅行銷,就容易得罪粉絲,讓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Hello Kitty或哆啦A夢雖然廣受歡迎,但粉絲的黏著度與排他性相對低。相較之下,《獵人》這類受眾更明確的IP,黏著度高,又有很強烈的次文化社群。
如果將行銷Hello Kitty或哆啦A夢的方法,套用在《獵人》上,就會像這次風波,惹怒真粉絲。
如果遇上粉絲極為死忠,且有強烈的次文化、小圈圈的IP,行銷時,則應與該族群的「關鍵意見領袖」合作,才能精準打入目標消費族群,事半功倍。
三、留意公關部門KPI設計,是否過度強調創造聲量,而忽視轉單?
許多品牌的行銷及公關部門在推廣新商品時,KPI(關鍵績效指標)往往只看「聲量」,也就是媒體曝光量與網紅開箱次數。
這樣的績效,會鼓勵行銷及公關人員撒網式的曝光,而不重視曝光品質。
例如,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推出新菜單,需要行銷推廣,但若KPI只重視曝光和聲量,行銷及公關人員就會廣邀記者、網紅試吃。
然而,過度曝光可能引發老饕反感,也會讓這家餐廳的常客失去尊榮感,雖贏得聲量,卻導致業績下滑,得不償失。
因此,合適的KPI應將「轉單效益」納入指標,如活動發布一個月後,檢視業績是否提升,並評估常客回饋是否正面。
總歸來說,網紅行銷絕非「量多為美」,品牌推出聯名IP前,不僅要深入了解IP本身,還要精準掌握關鍵意見領袖,才能真正感動鐵粉,讓聲量與銷量兼具。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