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隔著手機螢幕的我,心中正惴惴不安。為什麼?因為今天,我們打算正式啟動一項試驗,一項有關零售的試驗。

哦?什麼試驗?

這要先從我的偶像,麥肯錫說起。

潤米諮詢的核心業務,是戰略諮詢。

說起戰略諮詢,那就不得不提麥肯錫。麥肯錫是在我們這個行業的微軟、我們這個行業的谷歌、我們這個行業的蘋果。

「麥肯錫的顧問」這個頭銜,自帶「MECE」的光環,身披「金字塔原理」的聖衣,腳踩「7s模型」的祥雲。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商業的本質沒變,企業經營的方法論卻發生了重大變化。麥肯錫知識庫裡那些,通用汽車生產管理、沃爾瑪的運營管理、DELL的直銷管理案例,開始顯得陳舊,甚至受到質疑。

這些舊方法,真能在新時代,指導我們成功嗎?

我曾經一度以為,行動遲緩的、巨龜一樣的麥肯錫,會在這波物種大爆發的寒武紀,慢慢老去。

直到,直到,我看到一則新聞。

2019年9月26日,麥肯錫宣布,將於9月底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美國商城(Mall of America)開張他的第一家零售店:Modern Retail Collective。

翻譯成中文就是: 現代零售優選 。

賣什麼呢?賣內衣。賣珠寶。賣彩妝。



(圖片來源:mckinsey.com)

很多媒體立刻驚呼:天啊,這個多變的時代,連麥肯錫都要轉型了!

但你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麥肯錫開店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放棄諮詢、投身零售」。恰恰相反。麥肯錫的目的,是直接下場,親身感受科技對零售帶來的改變,從而更好地做諮詢。

在這家店裡,會大量使用智能鏡子、加密支付、大數據等一系列科技工具,測試他們對零售的幫助,並把這些經驗提煉為方法論。每過一段時間,他們還會換一批品牌和商品,驗證方法論。

「現代零售優選」,就是一家「新零售實驗室」。

看到成立於1926年,今年93歲的麥肯錫,為了迭代自己居然如此努力,我深受震動。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年邁的科學家,穿上白袍,回到實驗室裡,開始尋找那台很久沒用過的酒精燈。

潤米諮詢今年剛剛6歲。93歲的麥肯錫都在做試驗,我怎麼能不慚愧?

那一刻,我決定建立自己的試驗室。

麥肯錫的試驗室叫「現代零售優選」。那我的試驗室叫什麼呢?

就叫「潤米優選」吧。

可是,我們在「潤米優選」這個試驗室裡,試驗什麼呢?

寵粉經濟:逆序建立品牌

2017年,一個叫薇婭的女主播,在淘寶拿下了一家經營一般的店鋪,開始做「直播電商」。

很快,10月份,薇婭就創造了一個讓很多人驚掉下巴的成績:一場直播,銷售額高達7000萬! 2018年,薇婭再創記錄,雙11後的2個小時內,銷售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67億(人民幣,以下皆同),全天超3億。

(圖片來源:網絡)

3億。什麼概念?

中國公司上市有個財務要求:發行前3年,累計淨經營性現金流超過5000萬,或累計營業收入超過3億元。

也就是說,薇婭1天的收入,就超過了中國公司上市的財務要求。而排在後面,「立志」幫她創造更大奇蹟的品牌商,據說已經有3000多家。

她是怎麼做到的?

我對薇婭(以及同樣做得很好的李佳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網上有很多對他們的解讀,但這些解讀,大多都是從直播間的裝修、精心設計的話術、以及她的勤奮的角度的解讀。

但是,小成就可以靠勤奮;大成就背後,一定有湧動的、因商業邏輯巨變而釋放出來的紅利。

什麼紅利?薇婭、李佳琦享受的這波紅利,我稱之為:寵粉經濟。

截圖自/劉潤文章

捍衛信任

這一代的網紅和上一代不同,他們開始有意識、無意識地,在商業上「覺醒」,朦朦朧朧地認識到,什麼叫「品牌」。

什麼叫品牌?

品牌是一種容器,裡面裝著消費者的了解,信任和偏好。

傳統上,傳播,可以讓消費者「更廣地」了解你;內容,可以讓消費者「更深地」了解你。

可是,我了解的都是你想讓我了解的,你會在我不了解的地方,悄悄地欺騙我嗎?

這就需要信任。

為了建立信任,品牌需要遞給消費者一把刀,並告訴消費者:如果有一天我對你不好,請你捅死我。怎麼捅?你去法院告我,你去央視315(編按:做揭露、深度調查報導的頻道)揭發我,我認打、認罵、認罰,絕不還嘴、絕不還手、絕不還價。

消費者將信將疑。真的出了幾次事後,你真的雙膝跪地、自扇耳光,然後把賠償金雙手奉上,並發誓再也不敢了,這時消費者才會真的信任你。

這就是為什麼同仁堂(編按:中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說: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所以,建立信任是很難的,常常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更不要說「偏好」了。偏好是,好不好我都喜歡、貴不貴我都要買。

截圖自/劉潤文章

了解,信任,偏好。從左到右,從簡單到複雜,從商標到品牌。越來越難。

但是,薇婭們意識到,這個時代給了他們一個歷史機遇,他們居然可以從偏好、信任、了解,逆序來建立品牌。

首先,薇婭們的網紅氣質,讓他們迅速獲得了大量的粉絲。這些粉絲偏好她。這是直播這種新媒體,直接砸在很多俊男美女頭上的巨大紅利。

但是,被偏好的網紅很多。但是像薇婭這樣,擁有真正的商業意識,知道信任是偏好的基礎,不收割粉絲的偏好,反向建立信任的不多。

為什麼?因為只有少數網紅能在紅利的海洋裡保持清醒,認識到她們最大的價值,不是幫助品牌商賣東西,而是幫助粉絲們買東西。

粉絲們才是你的核心資產,而不是合作品牌。品牌和粉絲同時掉到水裡,救誰?覺醒了的網紅們會選擇:救粉絲。所以,薇婭把她的粉絲們,稱為「薇婭的女人」,開始霸氣寵粉。

怎麼寵?用生命來選品。

薇婭賣的每一款化妝品,都要親自使用。不是「親測好用」的,絕不上架。不能讓你受到一點點傷害。這就是「寵粉」。據說薇婭的臉因此常常過敏。但她依然堅持。

很快,一些網紅開始感受到,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開始轉移,累積到了自己身上。從感性的偏好,到理性的信任,直播網紅們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跨越。

信任,帶來了口碑;口碑,帶來了傳播;傳播,給品牌商帶來了更多新用戶的了解。

偏好、信任、了解,一條逆序建立品牌的道路,在商業覺醒的直播網紅身上,正式開啟。

擊穿價格

「寵粉」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幫粉絲用驚掉下巴、甚至擊穿的價格,買到值得信任的好產品。

很多品牌商皺起了眉頭。那不行吧。我要保護我的價格體系,我要考慮全渠道的利益,低於指導價格銷售,是不行的。

但事實上,很多大品牌,都在用你難以想像的低價,在直播間賣貨。

有一次,李佳琦在直播間賣某大品牌的口紅。這個大品牌是高端品牌,極少打折。但是李佳琦在直播間,直接用7折的價格賣產品。你以為這樣就夠了嗎?這樣就不是李佳琦了。 7折!李佳琦補了一句:買1送1!

買1送1,就是3.5折!這是任何渠道都拿不到的價格!

果然,瞬間被搶光。

可是,為什麼?這麼便宜,李佳琦賺什麼錢?品牌賺什麼錢?

一個品牌,通常有產品、營銷和渠道3大體系。產品是把千鈞之石,推上萬仞之巔。然後一把推下去。營銷和渠道,是減小巨石下滑過程中的阻力。

或者說,營銷是想得起,渠道是買得到。或者再換種文藝的說法,營銷是縈繞於心,渠道是觸手可得

那麼,李佳琦對這個大品牌,是營銷,還是渠道呢?

如果當成渠道,確實不賺錢,甚至傷害渠道體系。但是,李佳琦那場直播,有上千萬人在觀看。你認為在這上千萬人心中留下李佳琦「Oh My God」式的「縈繞於心」,值得付出多少錢? 10萬? 100萬?

李佳琦只不過把這筆「單獨的營銷費用」拿出來,用買1贈1,然後再送贈品的方式,實力寵粉了而已。

一個捍衛自己信任的網紅,決不允許自己的粉絲,買到比市場上貴一分錢的東西。

據說有一次,薇婭和李佳琦直播撞車。李佳琦同樣的東西,比薇婭貴了5元錢。李佳琦暴怒,在直播間大發雷霆,號召粉絲們都去退貨。以後再也不要買了。

為什麼?因為我沒有能力寵你,是我的奇恥大辱。

死守權益

你可能立刻明白,用營銷價值補貼渠道價格的辦法寵粉,越賣忠實粉絲越多,越賣合作品牌越多。一條「增強迴路」就此建立。

可是,用自己累積的信任,幫助品牌收穫更多的了解,還有個風險。

這個風險就是,直播一旦播出,品牌背書的價值就已經兌現。萬一品牌商不給力,在商品、服務甚至態度上傷害了粉絲,你有辦法保護你的粉絲嗎?

其實很難。

你買了一個電子產品,發現摔壞了。你說收到就是壞的,品牌商說不可能,是你自己摔的,不能退。你怎麼辦?你會「哭著」怪薇婭,為什麼你要聯合外人來欺負我?

薇婭們怎麼「寵」她的粉絲們?

要求她的合作品牌,必須無條件退貨。

你傷害了我的粉絲,她的錯就是你的錯。不聽解釋。不聽不聽就不聽。你自己想辦法。想和我合作,就要無條件退貨。就算瓜子吃了半包說不喜歡,你也要無條件退貨,誰讓你之前沒講清楚是什麼口味?

無條件退貨的本質,是用管理概率的方法,消除用戶的不安全感。品牌商需要權衡一下自己的品質、服務水平、對粉絲的判斷,來決定自己是不是要玩這個概率遊戲。

對自己有信心的品牌,如果決定和這些網紅合作,必須下定決心吃下這個概率。然後通過在產品和服務上的努力,降低這個概率。

捍衛信任,擊穿價格,死守權益。直播紅利砸給薇婭們一大批粉絲的偏好;薇婭實力寵粉把這些偏好轉變成信任;最後這些寶貴的信任給品牌商賦能,帶去了更多了解。

偏好、信任、了解,寵粉經濟創造了一條逆序建立品牌的路徑。

薇婭、李佳琦在幫助品牌的同時,也從逐漸網紅,變為一個渠道品牌。

寵粉經濟。商業之美。

也許,這可以是潤米優選實驗室做的第一個試驗。

說了這麼多。我依然非常緊張。但我更加期待。

潤米優選的第一個試驗:寵粉經濟,幫用戶買到放心喜歡物美價優的產品,幫品牌觸達前衛高能廣泛匹配的用戶。

明晚(11月1日晚10點)「劉潤」公眾號的推送文章就將揭曉,斗膽懇請你關注。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刘润:宠粉经济,你帮我实力宠粉,我帮你打造品牌

責任編輯:黃楸晴
核稿編輯: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