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有一群媒體人,那個時候Facebook才剛興盛,大家覺得Facebook社群是很有流量的,可是「很有流量」並沒有一個根據,因為官方也沒有說我們現在的演算法是怎麼樣。

那時候流行的話題,就是成長駭客。我們是一群人(社群工作者)變成成長駭客,每個人都研究不同的東西。 像陳思傑(編按:「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他們就是研究Facebook,我們現在是研究社團或是什麼。Instagram在那個時候還是很小眾,當時大眾也不了解,Instagram其實很好玩,因為它有A/B testing(A/B 測試)這件事情。

A/B testing一剛開始是Facebook獨有,其他社群平台很少在做。後來被無限放大,已經不是A/B testing ,是A/B/C/D testing,它的優勢就會跟別人不一樣,因為A/B testing已經讓每個人的起點都不同,起點不同,就會影響品牌、商家,甚至是媒體。

電商人妻2小時完整版專訪:IG社群行銷完整心法一次揭露(請點此閱讀全文

怎麼開始經營知識型帳號「電商人妻」?

當時大家沒有時間研究,我就非常很好奇,開始寫Medium文章(編按:Medium為一個文章平台,類似部落格),翻譯國外的研究、Case、數據,研究到一個地步就想,我應該要來做自媒體實驗,是因為大家都有研究、有 A/B testing ,我想知道,如果我從0開一個帳號,根據這些A/B testing,我可以發展成什麼情況?

那個時候知識型的 IP、帳號很少,少到不行,基本上是沒有人在做,我開始以後,就很多社群專家都加入一起做。

經營的時候,又發現「我好像對這個東西蠻可以應付的」,因為我的動作比別人快一點,我又會自己做圖、做素材,可能別人需要一個team,但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所以我成長速度就比別人快一點。

為什麼處理訊息、跟風的速度可以這麼快?這是什麼個人特質才能做到?
請點此閱讀全文

平常也有其他工作進行中,等於雙軌、三軌或四軌,目前是四軌?
請點此閱讀全文

為什麼選IG而不是其他平台?

(問:如果是對「追快」、「自媒體實驗」有興趣,為什麼會綁在Instagram上做,而不是做其他社群平台?)

我其實是很不服輸的類型,剛開始做自媒體的,也有人想來做Instagram,就出現競爭者,就覺得「不能輸他」,會很想要贏啊!另一方面,是我也喜歡做、也希望在台灣,大家聽到Instagram就想到我。所以總歸動力,就是一個不想輸。

目前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請點此閱讀全文

有線上、實體、企業內訓、導流,這4大區塊如何分配時間?
請點此閱讀全文

(接續前題回答)哦?這個實際場景是?
請點此閱讀全文

經營社群帶來的最大收穫—人

如果你沒有接觸到這麼多人、沒有輔導過這麼多學員,你就不知道大家在面臨經營問題時、或是面對經營自媒體時,大家的情緒是什麼、欲望是什麼。所以當面對每一個人,要更知道自己教學時,如何設身處地幫大家規劃。

因為,不是每一套課程大家都能用。比如說我的線上課程專門是做「公式」,套公式進去就可以用,但要真正實行,需要靠互動,所以我一定親回訊息。這也是我現在走回線下課的原因,這樣才可以了解人,因為我喜歡研究人。

前陣子有場台中實體課,有一個粉絲是從我幾千追蹤數時開始follow,他當時還是一個大三生,現在畢業就開始做自媒體。所以他是那時候看了我的內容跟我的故事、還有我帶給大家的一些情緒,他就決定自己試著做自媒體,而不是用「先去上班再做斜槓」的方式。他現在也是做得很不錯,所以當初如果沒有看到我做這樣的嘗試,他可能也是直接去當上班族。

為什麼這麼在意「情緒」這個關鍵詞?

社群行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知道怎麼樣去操弄人性。

如果不懂人性,你的社群一定沒有辦法做得很好,很多YouTuber跟網紅、有一些我們可能會認為是專門惡搞的團體,但其實不是,大家都對觀眾的慾望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才會說情緒很重要、欲望也很重要。有些圖文作家你可能會覺得他很8+9或者怎麼樣,但其實每個人都是心理大師,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才能引發群眾的反應。

應用「情緒」的關鍵字:FOMO

我認為大家在定義自媒體時,會忽略一件事情:自媒體跟傳統媒體不一樣,自媒體是可以有自己的立場的,雖然你會說傳統媒體現在也有,但自媒體更應該要有自己的立場,如果自媒體沒有自己的立場,那你跟傳統報紙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只是報(一個消息)出來,大家看過就忘,所以在我的課程上,也會一直講「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你要有自己的觀點去做內容」。

我怎麼應用,硬是要講的話,其實是抓住群眾的FOMO心態(害怕錯過,Fear-of-missing-out)他們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跟上、沒有看到這個東西,就有可能會忽略哪一些操作點。所以我們每年都會做官方的年度演算法釋疑;官方現在也會自己主動公佈,我們就會翻譯。

(可是FOMO這件事情,會不會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嚴重?)

會。看看 Threads,大家也因為媒體的關係,很快就了解說它是一個怎麼樣、你需不需要選擇的平臺,所以大家都在做線上,我就思考,那課程應該要做更深入,做到線下、兩者結合,所以有點「新線下」的感覺。

電商人妻2小時完整版專訪:IG社群行銷完整心法一次揭露(請點此閱讀全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