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新書《用數據讓客人買不停》(Converted:The Data-Driven Way to Win Customers’ Hearts),才發現Google有一個職位是CMS Chief Measurement Strategist,中文翻譯為「首席數據策略長」,也是本書作者的職稱。

讓我想起多年前,KKday內部也組了行銷實驗室,討論以數據和科技為基礎的各種行銷實驗,當時大批同事都在前線衝刺業績,行銷實驗室的同仁則和技術部門一起,與外界新科技的技術長們定時交流,討論各種實驗結果與成長的可能性。在一個初期發展、追逐成長又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我們早早意識到創新能量及未來增長的重要性,因此投注許多心力在這。隨著後來資源更多、公司規模更大,這些專案在技術部門展開,一直到疫情發生,我們還是持續在做。

我覺得願意在企業擔任數據行銷的角色很辛苦,我不確定Google或這位作者服務過的幾千家企業客戶、如何看待這些研究?如果數據行銷的實驗結果及創新觀念沒有在行銷端和銷售端執行,即便持續優化、發現新的可能性,終究只是一個研究而已。縱使有應用,但卻沒有與第一線結合,更是無法讓前線員工產生共鳴。因為企業成長有不同的階段,資源分配的重心不一樣,對基本運營人力與服務模式不到位的公司而言,數據報告反而讓前線員工覺得是紙上談兵。

如果你所在的企業擁有穩定的營運基礎,也擁有足夠資源面對未來的成長壓力,是很幸運的。以下是我精選《用數據讓客人買不停》的8段書摘,是個人認為本書的精華所在,歡迎參考。如果你的公司連產品、服務、人力等基本運作都有待加強,我會建議先著手做好營運,別因為新科技、新知識焦慮,就急著導入數據分析,雖然數據運營越早越好,但企業的成功還是在基礎的運營能力。

第一、毛利高卻可能虧損

有家鞋業在電商賣出一雙450美元的高跟鞋,毛利40%,最後算起來卻是虧損的。

因為在消費者買這雙鞋的的購買旅程,總共有數十筆、上百筆的數位標籤,代表她在下訂單之前,拜訪網站262遍,電商每次都用同樣的歡迎模式,因此她每次訪問網站,都被視為她有興趣,進而讓電商不斷追加數位廣告的投放金額,於是他們最後賣出這雙鞋時,實際上虧本了。

這種情況除了在電商網站中發生,也會出現在實體店面,最可怕的是各種為吸引消費者購買而發放的折扣券,實際上在賣出商品後是賺是虧,建議再回頭估算。

第二、溝通需要時間發酵

與潛在顧客溝通對話,都需要時間發酵,但多數企業卻沒能理解。他們認為要衡量當次的行銷溝通成效,只需用當次成交量進行檢核。與消費者溝通對話沒那麼簡單,其中充滿能做成客製化的細微差異及銷售機會。

第三、釐清數位轉型要轉什麼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已淪為高階商業空談,與創新Innovation、加速Acceleration、擴張Amplification並列。看似宏大野心的數位轉型,多半淪為僅是更新商家App圖示、推出免下車取貨服務(Curbside pickup),類似情況屢見不鮮。

讓我很有感的是,在疫情時代參與的各式線上線下研討會,常常聽到業界討論數位轉型有時是指遠端辦公、有時是指無紙化作業,不論是會前會後,各家企業決策者對數位轉型都抱有不同的想像。

第四、從書桌看世界很危險

書上這一句話,其實用在很多地方都很適合。理論是要結合實務的,實際到前線理解第一線同仁的難題,會比用理論去管理他們更有效。

第五、不要小看傳統的「低科技」方法

麗思卡爾頓酒店(Ritz-Carlton Hotel)的員工們,穿著制服外套都會在口袋放一本小筆記本,稱之為喜好簿,可以獲得更多客戶資料。看似超低科技的方法,但效果極高。當員工聽到房客提及一項個人喜好,如某種音樂或飲料,就會記在小本子,再輸入到線上檔案,為了未來再服務房客時做準備。 

第六、放下數據分析迷思

以為只要蒐集消費者資料,再進行觀察、分析,就能獲得更多個人化資訊。這不是與消費者對話,而是竊聽!這種行為會嚇到消費者。

第七、點擊率高不等於成功

以往的行銷著重在提升點擊率。認為點擊高+下單購買=成功,因此投入更多心力在優化點擊率上。與其說是錯誤思維,不如說是落伍過時。當代經營績效最好的公司採用的是更長久的策略,把重心放在提升商品、行銷與服務上,聚焦在最有價值的客戶。這讓他們更善於獲取高價值客戶,說服客戶留下來,而沒有採取這個策略的公司將遠遠落後。

第八、要建立自己的觀點

你進行一項行銷、管理的測試,得到一項見解,但且記住: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無論你的觀點多寶貴、多具有啟發性,你都得思考何時需要再次測試。


以上是我從這本書的8個重點摘錄,如果你是行銷人、數據分析師或相關職位的工作者,也許看完會對其中幾點深感同意,請不用擔心,因為該書作者看到的是市場縮影。先理解待加強之處,再從小處著手、等待時機,有一天將能改變現況的困境。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