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我跟一位前輩聊天,我們聊到了接班的議題,他說台灣的企業正面臨著世代交替跟亟需接班的問題,然後他問我:「如果你開了一間公司,你打算何時交棒出去?」

我的回答是:「從我認為這事業可以做下去的那天開始,我就會為這件事做準備了,或許3年或5年吧!」

他說:「我講的交棒不是授權,而是真的把你的位置交出來。」

我說:「對呀,我覺得會交棒不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放不下。我打從一開始就想找可以讓我放得下的夥伴加入。」

前輩說:「你這很困難。」

我說:「或許是吧,要放下自己從無到有孵化出來的東西,也要放下所有人對你的習慣稱呼,還要放下自己心中那些對自己的期待,都不容易吧!」

64歲那年,我交棒給孩子

我話鋒一轉問他:「大哥,不曉得您怎麼看這件事,您是在幾歲的時候交棒出去的?」

他說:「我啊?在我64歲的時候,交給我兒子,那年他38歲。」

我問他:「那接班後一切都順利嗎?」

他說:「說不上來,很多事情他以前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接班的前兩年很多事都荒腔走板,許多的老員工還是很習慣找我,而我剛開始也都會幫忙處理,但我愈是這樣,我兒子就愈難獲得大家的信任,所以後來我就整個放掉讓他去處理。」

「不過那時他年紀也已經進入中年,家裡兩個小孩還小,加上體力也不像年輕時那樣,以前都還會四處去看看,去國外參展,帶點新東西跟想法回來,接班後這件事也沒了,可能真的太累吧。」

我說:「不曉得如果他接班時年輕5歲會不會不一樣?體力跟狀態都不同。」

他說:「或許會,所以其實你剛剛在講的時候,我就想到我後來有想過,如果我早一點交棒,或許我兒子會面對不一樣的局面。但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很難。」

我說:「願聞其詳。」

他說:「其實管理的書都有提到接班跟梯隊的問題,如果我早點交棒,而我兒子也早點培養自己的班底,那似乎皆大歡喜。但是呢,我當年就沒法像現在這麼豁達,一定得碰到後才知道原來當初該這樣做。我得這麼想,我兒子也得這麼想,管理團隊也都得這樣想,這實在沒那麼簡單。」

我說:「確實,但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這樣想,你的兒子兩年後也這樣想,他的部屬也開始這樣想,或許3到5年的時間這就形成一種共識,或者透過制度去約束,崗位輪替也好,把培養接班人當成KPI也好,軟的硬的都動手,時間一長這就變成一種文化了。」

調整心態,讓專業成為後盾

他想了想反問我:「那我請教你,你是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在想這些?」

我說:「我剛出社會沒多久,我主管就跟我談過這個觀念,他說一定要在上任第一天時就開始培養接班人,讓他有一天可以取代你,否則一來你自己沒成長,二來你的團隊也不會成長。他還說,但是中間有些很難跨過的關卡,那就是放不下,你可能會放不下努力的成果,也會放不下自己曾經的榮耀,還放不下他人對自己的各種吹捧,或者擔心別人把你努力弄的東西搞砸了⋯⋯

各種放不下,成了我一開始的執念,會覺得還是要我來才對,但我愈是這樣,團隊的運作就更差,而我自己也進步很慢。後來我問自己,到底我害怕失去什麼?如果失去了,會怎麼樣嗎?我花了幾天的時間想,也找我主管聊過幾次我的想法。我發現,其實我失去的只是心裡那對鎂光燈的渴求。渴求什麼呢?渴求別人來關注我,渴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渴求自己總是受盡關注的那個人。

然後我又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渴求這些事?後來我發現原因是害怕失去,想到這,我問自己除了死抱著不放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失去?後來想想,其實就是努力學習,一直做出好成績,讓專業成為自己的後盾。當我這麼想之後,就好多了,我後來試著交棒了幾次,結果都不錯,所以漸漸也成了習慣。

他說:「很有道理。」

我說:「不過畢竟我不是自己創業,沒承擔過那麼大的風險,所以不確定自己創業後還能不能這麼豁達,哈哈哈。」

他說:「期待聽到你到時的好消息。」

創造綜效的最佳時機

時隔1年多,回想起那段對話,想想現在的狀況,或許我們剛剛活下來了,但接下來是大挑戰,但我想這過程就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好時間,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儘快交棒出去,不是因為我對這件事沒有熱情了,而是我認為應該讓「傳承」這件事儘快發生,而且變成一種文化。

以前在企業內,一個位置我只要做了一段時間,把本來的問題解了,我就會很快換到下個需要我的位置,然後讓團隊的人接手我本來的角色,我需要進步,別人需要舞台,這只是剛好而已。而現在,我更期待有更優秀的人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比我更好,讓我在3年後可以真正卸下院長的職務,跟幾個朋友聊了,他們的反應也是「你這很困難」。

交棒很難,難點不在專業能力上,而在交棒者的各種放不下。其實不論是世代交替或者傳承,能發生的時間基本上愈早愈好,在長一輩還有體力時,在小一輩還沒僵化時,這是最能創造出綜效的時機。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