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是一家醫美診所。

它在大廳茶几上擺放了幾本社內季刊;每一頁,都刊載了模範員工的照片,內容則是推薦人口述,被推薦者是如何透過貼心服務讓客戶或同仁感受到美好,頁末則附上推薦人的親筆簽名。

我訝異的是,這不是銀行,只是一家中型醫美診所,經營者竟然有如此的用心。「正向吸引正向,我想用這方式引發組織的正向力量,」診所創辦人吳俊毅告訴我。

為什麼不放網路就好,還要花錢印出來?「印成紙本,員工可以拿回家跟親友分享,」他投資員工的榮譽感,也投資員工親友的向心力,連身為客戶的我都被觸動。

當下我想到的是:我有沒有建立一個機制,可以自動觸發組織的正循環?

單有想法是不夠的。它必須嵌入組織流程形成SOP,有機制,才能持續。從這個小細節,我看到一個經營者對服務、對人、對流程的重視與投資。

我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疫情以來的領導,是否批評太多、讚美太少,硬功夫太多、軟功夫太少?

尤其這段時間,我不得已兼管了幾個單位,管理幅度大到不像話,只好要求同仁以工作週報跟我「同步」。

週報格式很簡單,只有3項:本週工作「成果」、下週工作「目標」、我的學習與成長。我知道,寫出「做了什麼」很簡單,但要以SMART原則寫出工作成果並不容易,尤其是中低階同仁,被我退件者不少,我也可以想像大家撰寫時的焦慮與害怕。

但從診所回來後,我立刻增加了一個欄目:本週我做得最讚的一件事。

沒想到,這一個欄目讓大家都歡喜了起來。

讀著每位同仁的「讚事蹟」,有人默默的幫組織做了地下道工程、為跨部門搭橋、主動補位別人……,這些內容讓我整個週末都很美麗,微笑取代了過去的皺眉。

是正向的力量吧!同仁說,寫這個欄目心情很好,也寫得快。我觀察自己的轉變,原本抱持著「檢查」的糾錯心情,也轉為「欣賞」的讚美心情。

「我們成為我們所想的,」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相信:如果你相信人們最好的一面,通常真的會激發出他們最好的表現。

身為領導者,固然要設立高目標,指出同仁的不足,但也要讚美他的進步、鼓勵他的投入,兩者不可偏廢。如此,一鬆一緊,一放一收,才能激發同仁的潛能。但在疫情的緊張氣氛下,我顯然忽略了正向的力量。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聖經上說。一個正向的念頭或話語,可以引發下一個正向的力量。謝謝這家診所帶給我的啟發。

加入商周共學圈,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https://pse.is/3qza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