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服務業的傳奇品牌:海底撈,宣布將在年底前陸續關掉300間經營未達預期的店點(截至目前,全球約1600間門店)。

關店主因:快速擴張策略引發的副作用

根據海底撈官網說法,未達預期的主因來自於2019快速擴張策略所導致,具體有以下幾點:

1.部分店點選址出現失誤。

2.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於奔命的組織架構變革。

3.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

4.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KPI指標,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不足。

這些「未達預期的原因」閱讀起來很有感,不管是之前的工作經歷,或是正在輔導的中小企業,多數都會踩到其中幾個坑。尤其看到KPI,讓我想到自己的一個經歷。

KPI的另類詮釋:Kill People Index

有一年,為了提升對跑者的服務,跑步體驗店推出「跑步機試跑」的服務。消費者可以選定新鞋,直接穿上跑步機試跑,並在體驗過程當中感受跑鞋的緩震性、回彈性、貼地感、抓地力……以確保消費者能找到真正需要的好鞋。門市人員還能透過iPad的即時步態分析,來判斷跑者的跑姿是否正確,並給予專業的建議。

很棒的服務,不是嗎?沒錯,我也覺得這是對實體門市非常加分的服務,直到KPI上場……

KPI很簡單,要追蹤「試跑後購買率」,也就是跑者試穿新鞋踏上跑步機體驗後,最後有多少人購買,記得這個數字最後落在25%上下。以當時店點整體平均大約5%的購買率來看,試跑服務有效提升了5倍的銷售率,成績有目共睹。

但在外商工作,總是無法避免橫向跨區域、跨國家的比較。在某次會議中,中國的一間跑步體驗店店長開心的分享,他們取得80%的試跑後購買率!我聽到這數字心中一涼,果然,會後立刻接到詢問訊息,台灣為什麼數字只有25%?接下來要如何提升?要我儘速提出提升計畫(以對方的角色及立場,這樣的詢問及要求是非常合理的)。

回想我在門市現場觀察試穿試跑的過程,門市服務人員服務得很到位,消費者也很滿意,25%算是蠻優秀的表現,若要能衝到80%,背後肯定有「貓膩」(中國用語,指隱蔽之事,偷偷摸摸的黑箱作業)。果然,我一打聽之下,才知道80%的操作是「消費者幾乎已經確定要購買,才能上跑步機試跑」,我兩手一攤,這又是一個在外商工作的無解情境啊!

無解,是因為回到品牌的願景及這個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要讓消費者多多體驗跑鞋,提升消費者找到合適鞋款的機率,同時提升服務滿意度。只是一旦橫向比較,又有檯面下的做法時,常常會產生本末倒置的現象,這種「確定要買才能試跑」的「逆向操作」違反我的原則,打死我也不可能要求門市依樣畫葫蘆,數字難有顯著成長,在某些會議當中,當然就免不了要承受一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子彈。

即使想辦法維持初衷,我還是觀察到,在80%的數字比較下,店點的夥伴在試穿試跑服務上不若以往積極,不出幾個月,跑步機就變成店點的裝置藝術了。Kill People Index,成功完成它的任務。

KPI太多或太細,反而會失去重點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說,過度細化的KPI,有時會造成人員的行為失去常理。海底撈一向以盡力提供超乎客戶期待的服務為特色,所以才會有美甲、變臉、現場撈麵、想打包1片西瓜結果送你1顆等故事產生,但若把這些行為綁上KPI,就容易產生反效果。

比方說:希望員工注意消費者的水杯不要空著,於是設定水杯少於一半就要加滿的規定;希望員工提供消費者手機套,讓客人的手機不會噴到火鍋湯汁。用意是好的,但一旦沒做到要扣分,員工關注的焦點就變質了。結果是客人已經說不要加水了,員工還是不斷幫客人加水;客人說不用手機套沒關係,結果員工趁消費者沒注意時把手機拿過來套手機套,因為不做會扣分啊!結果,良好的用意,反而造成客人的困擾,本末倒置。

回到剛剛提到的跑步體驗店,有次開會我請店員們把所有KPI列下來,結果從業績相關指標包含業績數字、人流、提袋率、平均客單價、平均購買件數、服飾銷售佔比、當季商品銷售佔比、庫存水位……還有行銷社群管理包含粉絲團淨人數、粉絲團人數成長率、發文平均按讚數、發文平均回留言數、觸及率、路跑團參與人數……洋洋灑灑列下超過30個KPI,我和同事望著白板上密密麻麻的KPI,互看、苦笑。這麼多KPI要跟跨部門報告及溝通,到底孰輕孰重呢?不到10個員工要兼顧那麼多數字,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

什麼都重要,其實就什麼都不重要了!

你的KPI,是真的「關鍵表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還是Kill People Index呢?管理者到底應該觀察哪些「關鍵行為」,來判斷夥伴的表現是否合宜呢?這恐怕是對管理者是否具備邏輯思考,及流程思考等思維模式的最大考驗了!

*本文獲「極限人生企管顧問」授權轉載,原文:從海底撈宣布關掉300間店點的反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些日子,我們追的KPI...

核稿編輯:李頤欣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