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品格不是「三歲看大、七歲定老」,而是一種可以終身學習、改進的技能,到底該怎麼學呢?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曾做過一個實驗,希望培養孩子不懼艱險、挫折的品格。

他跟國小四年級的兒子說,未來在家都必須用英文溝通,如果能整個星期都講英文,他就給零用錢三百元,但每說一句中文、且沒再翻成英文,就必須扣十元。他期望,在小朋友領到零用錢的時候,體會克服困難的趣味。

可惜,實驗失敗了,小孩不是賴皮,就是刻意少講話,減少犯錯機會。

簡志峰發現,若誘因無法喚醒深層動機,是沒辦法讓孩子主動改變的,所以他開始引導:英文變好,看外國電影不是更好懂嗎?同學認為你英文很好,你感覺怎麼樣?但,孩子還是認為金錢較吸引人。

「內在動機才是自學品格的關鍵,」簡志峰發現,想挖掘內在動機,仰賴的是理性思考,一般男性的大腦相關區域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換句話說,小時候培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