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企業買回自家股票也算是對股東的回報?

IT公司的人事經理宮本今早看報,有一條有關競爭對手X公司的報導,特別吸引他的注意。報上寫說,伴隨今年獲利的大幅成長,該公司決定要增加股利的配發並提撥大筆金額購買自家的股票。一年前X公司推出的IT服務大獲好評,更在業界掀起了話題,所以,他們有賺錢、會增加股利的配發,並不讓人意外。

只是,相較於股利的略為增加,卻花一大筆錢去購買自家的股票,這是怎麼一回事?站在股東的立場,當然是希望分配到的股息能越多越好。宮本自己兩年前也開始投資股票,每年兩次的配息對他來說,就像多了筆零用錢,不無小補。所以,他覺得對股東來說,應該會比較期待公司配息,直接給現金,這樣才有真正賺錢的感覺。

相對的,買回自家股票,對股東來說,就不會特別有感,因為並沒有真正看到錢。關於股票回購,他在報章雜誌上看過,說它也是回報股東的方式之一,但是,為什麼公司購買自家股票也算是嘉惠股東的方式呢?而且公司不把盈餘都拿來分配,卻拿去購買自家股票,真的會比較好嗎?還有股利配發也好、股票回購也罷,這樣做的本意到底是什麼?公司在執行時有什麼基本事項需要注意的?他心裡充滿疑問,正好今天中午約了同期進入公司的財務經理北川一起吃飯,到時再好好請教他好了。

巴菲特選擇「股票回購」的理由

股利配發也好,股票回購也罷,都是企業把盈餘回饋給股東的一種方式。其中股利配發,原則上是依照所有股東所持有的股數,將盈餘平均分配給每一股。至於股票回購,則是如字面上所說的買回股票,原則上是把過去累積下來的盈餘,拿來購買自家的股票。股票回購(買回庫藏股)只需把錢(盈餘)付給賣出股票的股東,也就是用錢把股東手上的股票買回去。

換句話說,股利配發與股票回購的不同在於:前者是把盈餘分配給所有股東,後者則是只分給部分股東。不過,如果企業把所有股東都看成一樣,那分給誰並沒有差別,只是分配的方式不一樣。因此作為企業分配盈餘給股東的手段、回報股東的方式,會有股利配發與股票回購兩種選項。

那麼,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又是怎麼看股利配發與股票回購的呢?一般來說,想要定期有現金收入的散戶投資人,會比較希望公司配發股利,但是專業投資人或想要長期投資的人,則會希望公司進行股票回購。

*註:本書提到的股利都是現金股利,也就是股息。不像台灣有些企業股利分股票股利和現金股利,國外的企業(包括日本)只配發現金股利。

為什麼會這樣呢?理由如下。如果配發股利,代表每收到一次股利就得繳納一筆稅金,可能還得賣掉部分存股來繳稅。但股票回購就不一樣了,只要不賣出股票,就算股價上漲了,也不會被課到稅金,而且還可以將這沒換成現金的獲利再投入,將來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潤。不僅如此,就算將來把股票賣了,針對這資本利得(賣股的獲利)所課的稅,也是很久以後才會發生,如果把利息或風險考量進去,怎麼算都比因股利所得所繳的稅便宜很多。

事實上,舉世聞名的投資家,波克夏控股公司的華倫.巴菲特就曾說過:比起股利配發,他更喜歡股票回購做為回報股東的方式。真的,波克夏從1967年以後,就再也沒有發過現金給股東了。

不過,關於這一點,有另一派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想要維持股價,必須持續配發股利,換句話說,配發股利是為了給經營者壓力。相對的,買回自家股票就比較機動性了,公司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買、多少價位買,對經營者而言,壓力沒那麼大。因此,從節制經營者的角度來說,配發股利的比重高一點會比較好。

影響配息水準的「成長性」與「財務狀況」

公司配息的水準,可能會因為成長性或財務狀況而有所改變。一般來說,處於成長期的公司,需要很多資金進行再投資,所以通常不會配發股息,就算有也配得很少。事實上,亞馬遜從成立以來,一直到2018年12月底為止,都不配發股息,而是把盈餘用來購併或設備投資,從這點來看,代表亞馬遜還在成長、擴張中,屬於成長型公司。

而進入穩定期的公司,因為沒有太多的投資機會,手上資金非常充裕,就會把大部分利潤發給股東,配息率當然比較高。接著是財務的狀況,當公司欠很多錢、手頭資金不寬裕的時候,就要考慮不配息或降低配息的水準。為什麼呢?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應以還債為第一優先,先保住財務基本的安全性比較重要。

事實上,2016年8月因為引進鴻海的資金而脫離經營危機的夏普,2017年3月發表的財報,帳上的盈餘資金是負的、虧損的,所以這一年就沒有配息。到了2018年3月,因為淨資產比率(21.0%)依舊很低,所以就算開始配息了,每股也只配10日圓而已,盈餘分配率盡量控制在9.4%以下,還是以財務強化和保留事業投資基金為優先。然後是2019年3月,每股配發現金股利20日圓,足足成長了1倍,但盈餘分配率只有17.1%,還是低於一般的水準。

即使業績惡化、帳面虧損也要配發股利的理由

如果財報上的稅後淨利大幅衰退、甚至出現赤字,那還要配息嗎?要怎麼配呢?大多數企業在擬定股利政策時,會以盈餘分配率、整體股東回報率作為配息的基準,但不管怎麼樣,公司總要有賺錢,才能配息給股東。所以,一旦本期淨利大幅衰退、甚至出現赤字時,公司就應該少發股利、甚至不發股利才對。然而,改變配息水準將對股價造成影響⋯⋯大幅減少配息或不配息,將被解讀成經營團隊對公司前景的不樂觀,進而導致股價的崩跌。因此,得先找出造成虧損的理由,再來考慮要怎樣調整股利政策。

股利配發、股票回購,應該選哪一種?

首先,先整理一下這兩者有何不同。第一點不同:流通股數。股利配發不會對流通股數造成影響,但公司買回庫藏股將減少在外流通的股數。

第二點:股價表現。不管股價表現是好是壞,公司都可照常配發股利,但實施庫藏股,一般都會選在合理股價高於實際股價,也就是公司覺得自家股票被低估的時候。

第三點:對股價的影響。一般來說,股利多發會造成股價上漲,股利少發則會造成股價下跌。至於股票回購,則通常有拉升股價的作用。

第四點:執行的機動性。關於這一點,股利配發講求的是穩定、持續,基本上不太有機動性,不適宜驟然改變。至於股票回購,則可視公司資金的寬鬆程度、股價的發展等,機動性地來實施。

第五點:股東會不會拿到現金。股利配發會讓股東真的有現金入袋。但若是股票回購,只要股東未將股票賣出,就不會有現金收入。但這個時候,由於公司買回自家股票,使在外流通股數減少,股價上漲,所以,即使沒有拿到現金,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還是上升的。

第六點:稅金的問題。配發股利,針對股利所得,股東會被課以一定金額的稅金。但股票回購的話,除非股東把股票賣了且賺到價差,必須針對資本利得這部分繳稅,否則,就算股價上漲,股票價值變高了,股東還是不需要繳稅的。

第七點:受益者的範圍、人數。股利配發,只有目前持有該公司股票的人才能受益,但股票回購,不僅現有股東,擁有新股預約權(包括認股選擇權、權證、可轉換公司債等),將來能優先承購該公司股票的潛在股東也能因為股票價值的提升而受益。

沒錯,股利配發與股票回購有很多不同。評估這許多不同後,企業或許可以擬訂這樣的策略:根據自己本身的財務安全性與業績成長性、盈餘配發的比例、手上的現金流,持續、適當地配發股利給股東,但同時如果資金寬裕,也可視時機追加,買回自家股票,給予股東更高的報酬。

書籍簡介

作者:西山茂

譯者:婁美蓮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1/11/17

作者簡介

西山茂(Nishiyama Shigeru)

  早稻田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碩士學位。曾任職於全球最大會計事務所德勤日本,並於西山聯合會計事務所負責審計、企業收購支援、股票公開上市支援、企業研修等業務。2002年進入早稻田任教,2006年起擔任現職。早稻田大學學術博士、合格會計師。重要著作有:《企業分析綱要(準則)第2版》(企業分析シナリオ第2版)、《商業・財務入門》(入門ビジネス・ファイナンス)(以上為東洋經濟新報社);戰略管理會計改訂2版》(戦略管理会計改訂2版)(鑽石社)、《想要出人頭地就一起學會計・財務》(出世したけりゃ会計・財務は一緒に学べ)(光文社新書)、《増補改訂版英文會計的基礎知識》(増補改訂版英文会計の基礎知識)( Japan Times)、《藏在職場裡的77個會計法則》(ビジネススクールで教えている会計思考77の常識)(日經BP社)等等。

譯者簡介

婁美蓮

  台中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 譯有:《擁抱不眠的夜》、《黃泉歸來》、《白色巨塔(上)》(以上為麥田出版),《惡意》、《半自白》、《米樂的囚犯》、《第六個小夜子》(以上為獨步文化出版),現為專職譯者。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