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台北東區明曜百貨內,剛開幕不久的Uniqlo台北全球旗艦店,舉目所見,都與印象中的服裝專賣店截然不同。

進門後第一眼,你就會看見綠意盎然的Uniqlo Flower花店。色彩繽紛的鮮花與小盆栽,沿著櫥窗依序排開,再搭配一束99元的實惠價格,促使不少女性消費者除了買衣服,也順手帶著一束花離開。

沿手扶梯上樓,則有寬敞的兒童遊樂與童書區;逛到最頂樓,又是另外的驚喜——仿造夜市霓虹燈光的招牌下,一幅手繪「東區散步地圖」占據了整面牆;旁邊的角落,則有精挑的各式書籍、雜誌等。

這些設計,究竟所為何來?

事實上,這並不是Uniqlo第一次做出「賣衣服」以外的嘗試。

早在去年,日本橫濱就開出一間占地超過千坪的Uniqlo Park,設有溜滑梯、攀岩遊戲區等設施,彷彿一座親子主題公園。而9月中開幕,位於日本銀座的東京全球旗艦店,不僅賣花,甚至還在頂樓開出Uniqlo Coffee,販賣手沖咖啡和甜點,也設有可供歇腿的吧台和座位區。

橫濱的Uniqlo Park彷彿主題公園,攀岩區吸引大量親子客停留
橫濱的Uniqlo Park彷彿主題公園,攀岩區吸引大量親子客停留。(來源:Uniqlo提供)

原宿店則展示了村上隆製作的3公尺高模型,用潮流感吸引年輕人打卡拍照
原宿店則展示了村上隆製作的3公尺高模型,用潮流感吸引年輕人打卡拍照。(來源:Uniqlo提供)

一場清晨會議翻新局!
疫情間賣花振奮人心,柳井正秒點頭

「這個計畫,大概是去年5月初開始的!」迅銷集團資深執行董事勝田幸宏說。身為迅銷集團創辦人柳井正旗下掌管商品、店鋪設計的全球最高主管,他接受商周獨家專訪,分享Uniqlo開始經營跨領域「特色店」的契機與背後策略。

迅銷集團資深執行董事勝田幸宏
迅銷集團資深執行董事勝田幸宏(來源:Uniqlo提供)

原來,這一切都起源於去年5月,日本因應疫情爆發,而進入緊急事態的期間。

勝田回憶,那是星期二上午7點半。柳井正突然召集了一個主管會議,主題讓他至今難忘,叫作:「嚴峻氣氛之下,Uniqlo如何讓顧客增加幸福感?」

一開始,大家提案都偏保守,多數是改善布料材質、新增哪些款式。眼看會議就要陷入膠著,突然有人提議賣花,原因是人們疫情期間減少出門,更難接觸到大自然,如果家裡能有一束花,擺在角落也能振奮精神。「原以為社長會想多考慮,沒想到,他立刻贊成,還當場就要介紹自己認識的花店給我們!」勝田笑道。

為消費者增加幸福感,Uniqlo疫情逆勢成長
為消費者增加幸福感,Uniqlo疫情逆勢成長(圖表製作者:蔡茹涵)

推當地商圈真正要的服務!
銀座開歇腳甜點店、海邊建親子公園

他坦言,Uniqlo由於制度嚴謹,較大型的專案,通常至少要半年到1年左右的籌備期,唯有賣花專案,短短1個月內就上架販售,是史上最快的一次,推出後也大受好評。

有了成功案例在前,各式的特色店專案開始不斷被提出。而讓柳井正點頭的唯一原則就是:「根據不同區域、商圈,找出他們真正需要的服務。」

舉例來說,Uniqlo Coffee的誕生,正是因為銀座屬於大型購物商圈,許多人都有逛到腿痠、口渴的經驗,因此乾脆提供平價咖啡,讓大家在門市裡逛累了,就能稍作休息。而Uniqlo Park,則是因為該門市位於海邊,必須開車才能抵達,造訪者通常是親子、小家庭或約會中的情侶,那不如給予更多休憩、娛樂設施,讓遠道而來的消費者購物完,還能順便消磨時間。

聊到這裡,問題來了——過去,實體零售向來有「坪效至上」的觀念,也就是透過精密的商品陳列,讓每坪空間盡可能創造出最多業績。

但可想而知,無論是花、咖啡或攀岩設施,坪效都絕不可能高於擺滿的衣服。敢做特色店,是否代表那幾間門市已經做好放棄坪效的心理準備?

「一開始,我們的確是這麼想的,」勝田坦言,由於特色店的店數不多,總部起初確實是賦予它強化品牌形象的任務,獲利則退居其次。

客人沒買衣服沒關係!
不用一待一整天,改讓你路過就想逛

沒想到,測試幾個月後的數字出爐,居然完全跳脫他們的預期——坪效確實下滑了,但是顧客停留時間、購買件數、平均客單價竟全面上升,「這三者加總起來的數字,已經足以超過失去的坪效!」這項發現,也促使他們調整了特色店的KPI ,將顧客停留時間的比重再拉高。

「我們重新思考了『坪效』這個詞,它的感覺是非常加速的,最好讓客人趕快買完,趕快創造業績。但現在的社會氣氛已經這麼緊繃,我們不希望客人是慌忙的,反而是想讓他慢慢逛,累了就喝杯咖啡,就算沒有適合的衣服,也可以帶走一束花改變心情⋯⋯。」勝田說。

他們期待的顧客停留時間,也不是多數購物中心、百貨公司等主打的「一次就讓你待一整天」,而是增加造訪頻率。例如藉由賣花、賣咖啡、強化與商圈內其他品牌合作等方式,希望你每天下班路過,就進來逛個十分鐘,一個星期加總起來,就能接近一個小時。

勝田強調,坪效對實體零售而言,仍舊很重要,但已經不再是他們決策的第一考量。事實上,這正是疫情爆發迄今,柳井正的省思。

「社長經常說,服裝是以和平為前提才有的產業。現在,我們甚至會自稱為『和平產業』,」他笑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唯有在生活不虞匱乏、社會穩定安全的情況下,才可能購買衣服。比起一味衝刺業績,在疫情緊繃的時刻,如何利用品牌之力,為消費者與周邊商圈創造平靜、愉快的氣氛,反而更是當務之急。

蔦屋賣護膚品、小七幫高齡者送餐 日本零售業也打跨界戰

蔦屋書店(CCC集團)
特化零售類型:生活風格
跨界服務策略:從號稱「最美書店」的蔦屋出發,跨足多種Lifestyle業態,旗下已有護膚、文具、雜貨、家電、旅館等品牌

澀谷Parco百貨
特化零售類型:社交平台
跨界服務策略:善用位處澀谷、年輕消費者眾多的優勢,推出線上社交與電商平台,將旗下櫃姐轉型為網紅,締造銷售

樂天西友電商
特化零售類型:生鮮食品
跨界服務策略:日本樂天與西友超市合作,為少數主打生鮮食品的電商,因提供無接觸配送,在疫情間大受歡迎

日本7-Eleven
特化零售類型:高齡友善
跨界服務策略:與運輸公司、地方政府合作,為高齡獨居者解決送餐、送貨等生活疑難雜症

資料來源:林原慶   整理:蔡茹涵


過去,柳井正是標準績效導向的領導者,經常公開喊出極高的數字與目標,展現企圖心。但去年底,他接受日經專訪時,儘管Uniqlo疫情間逆勢成長,他卻閉口不談,反而高喊「迅銷將由服裝業,轉為社會性基礎建設的企業」,由此可見其轉變。

何謂「社會性基礎建設的企業」?

台北店推日本味行不通!
想讓當地人說:如果沒Uniqlo很困擾

簡單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地區不可或缺的存在。勝田形容:「我們的目標是,讓附近的商圈、居民、消費者說出:『如果Uniqlo不開在這裡,我會感到很困擾。』」

為達成這個目標,他們開啟了名為「顧客之聲」(Voice of Customer)的專案,每天透過客服、門市人員、官網信箱等,蒐集消費者們想要的服務,目前每個月已有3萬筆。例如Airism口罩、涼感床單、方便老年人穿脫的前扣內衣等,都由此而來。

另一項重點策略,是與商圈周邊店家緊密合作。光這點,就讓負責規畫台北全球旗艦店的台灣優衣庫執行長黑瀨友和,吃足了苦頭。

黑瀨回憶,最早向總部提出旗艦店藍圖時,是想強調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沒想到柳井正看完,只說了一句:「全部都不行!」

「我當時也打了回票。就像Uniqlo Coffee是和銀座老店合作甜點一樣,台北的旗艦店,也應該強調出當地美好的事情!」勝田說。於是整間旗艦店全數重新規畫,除了鮮花從台灣花農採購,還要納入更多商圈合作元素。當時距離開幕,只剩下4個月。

20多年前在東區小巷內創業的乾杯燒肉,是商圈內第一批點頭合作,讓Uniqlo推出聯名圖案T恤的業者。乾杯公關課課長羅文君回憶,Uniqlo首次來訪,就帶來一份「東區共榮計畫」企畫書,還主動向他們借來旗子、碗盤、啤酒杯等店內用品,「他們想在店裡一角布置出很『乾杯』的感覺,真的很用心!」

這張穿著聯名T恤的乾杯店員照,甚至被刊登在Uniqlo企業刊物中
這張穿著聯名T恤的乾杯店員照,甚至被刊登在Uniqlo企業刊物中。(來源:乾杯提供)

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也指出,優衣庫明顯是做足了功課才登門拜訪,邀請他們合作選書,「因為旗艦店需要的設計、建築、Lifestyle這3大類書籍,正好就是我們的強項。」

從花、咖啡、書籍到主題公園,這種越來越跨界延伸的特色店,會是零售業的未來趨勢嗎?就日本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未來流通研究所總監林原慶指出,日本近年非常流行「特化零售」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賣場內特別突出某幾類商品,藉此強化品牌定位,例如主打現做熟食的「食品特化超市」等;就連電商平台,也有強調食材齊全的「生鮮特化EC」。

但林原慶也強調,特化零售的重點,是鎖定某個價值訴求,好在高度競爭的產業中突出品牌,但至於是否獲利、經營績效如何,又是另一回事了。

Uniqlo的情況也是如此。勝田坦言,花、咖啡等,由於店數不多,距離規模經濟尚早,因此本身獲利與否,並不是現階段重點:「我們會繼續發展各種特色店,但Uniqlo的本業,只會是服裝。我們也不考慮『直接』去經營其他的零售事業,因為人才、know-how等,都得重新培養。」

無印良品跨界合作創雙贏!
助開發新品、深入了解使用者需求

他口中的「直接經營其他零售事業」,其實不難猜測,指的正是將特化零售玩到出神入化的代表:無印良品(Muji)。

早在2019年,無印良品就率先由販賣生活用品,跨足到各大零售事業。在日本,它開了超市、飯店、書店、出租公寓、行動巴士,今年上半年,它甚至和當地醫院合作,在銀髮族較多的商圈門市內,開了健康諮詢中心,每天都有護理師來現場駐點,可量測血壓或提供飲食建議。如此全方位服務,目的也是同一件事:強化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既然短期內不可能獲利,那經營者如何評估成效?一九年Muji Hotel開幕時,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畫社長松崎曉曾公開表示:「飯店營收只是(總營收的)一小部分,但它有助於我們開發產品、擴大2B端的業務能力。」

Muji Hotel內所有裝潢、家具、清潔保養備品皆出自無印良品,不僅是粉絲「朝聖」點,更藉此使用情境調整產品或開發新品
Muji Hotel內所有裝潢、家具、清潔保養備品皆出自無印良品,不僅是粉絲「朝聖」點,更藉此使用情境調整產品或開發新品。(來源:法新社)

一位不具名的無印良品主管分析,這句話有兩層意義。第一,無印良品以販售生活雜貨為主,需要有更多使用者場景,做為改善現有商品的依據,例如飯店開幕之後,他們才發現原本的洗髮精容量,並不符合消費者所需。第二,這也是開發2B類新產品的點子池,例如為因應北京Muji Hotel的公共空間較小,他們開發出一款可折疊收納的沙發椅,沒想到在企業端大受歡迎,如今連日本成田機場,都採用了這款椅子。

「至於跨產業人才和know-how問題,其實很簡單,找業界合作最快!」該名主管坦言,其實,無論飯店或超市,無印良品都是採取「冠名合作」策略,提供品牌授權、裝潢設計和相關備品,但實際上的經營,都是由該產業內經驗豐富的業者負責,雙方彼此槓桿優劣勢,獲得雙贏。

跨界、複合、特色店,顯然是越來越多零售業者看見的共同趨勢,從Uniqlo旗艦店內一字排開的各色鮮花、東區散步地圖;到先行者無印良品的各式冠名合作,都可見端倪。但特色店的未來將如何變形、獲利?能否發展成固定的商業模式?後續發展,值得所有零售業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