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政府及各大國際企業、環境組織等,也正致力於推動各個產業往淨零排放轉型,與此之時,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也於2022年三月底出爐,卻預告台灣30年後的整體用電量,會從現在的2700多億度,達到5731億度,激增近一倍,然而到2050年時,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高達六至七成,目前卻只有5%。面對龐大的需求缺口,能源轉型、增加綠能已是生存勢在必行的關鍵解方。

對此,寶晶能源董事長、同時也是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晋指出,「由於工業部門占全台碳排量近六成,要讓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就得先讓這些高碳排的用電,轉換成再生能源發電,也就是讓這些企業在市場上買得到綠電。」

全民參與 讓綠電市場交易邁向自由化

然而台灣綠電市場正面臨供需量小、資訊透明度差、產品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導致供需間無法產生正向循環,蔡佳晋進一步舉例,以再生能源供給方來說,「企業綠電購售合約(CPPA)是掌握綠電供應的關鍵,但目前誘因不足、投入門檻也高外,另還有需求方債信問題、電證合一限制供給量、台灣允許自建廠房屋頂採全額躉售,而非國外的餘電躉售及第三型轉第一型困難等,種種限制增加供給方發展的難度與力度。」至於需求方,蔡佳晋則說明,「當前,對於用電大戶,由於10%義務量容易滿足,便不會積極投入長期綠電採購規畫,加上長期享有低廉的灰電價格、不理解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不易預測性、還有市場價格不透明、合約非制式化,造成在採購上較不易等在在都會影響綠電的需求。」

除了上述情況限制綠電發展,事實上,市場無法產生正向循環的關鍵,蔡佳晋直指,「不是缺綠電,其實是缺「便宜的綠電」。」大家都想要買便宜的綠電,但是當大企業將便宜綠電買光後,相對沒有議價能力與購買能力的中小企業更加捉襟見肘,也導致促進能源轉型的重要關鍵—綠電交易自由市場更難以成熟。「歸根究底,想要讓綠電更普及、綠電交易市場更蓬勃,需要的是讓所有企業、甚至全民都能參與其中。」

打造綠能大國的共識及願意承擔成本 成就能源轉型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發電的角度看,天然條件不好的德國如今已是全球綠能的領頭羊,過去十年來德國服役核電廠已從十七座減至六座,最後一批預計2022年底前退役。在去核能、擁抱再生能源的過程亦歷經許多陣痛的德國,但因民眾、企業與政壇都有打造綠能大國的共識,並且願意承擔成本,才有今日的成果。「進一步剖析德國的成功之道,2000年實施的《再生能源法》可說是德國能源轉型的轉捩點,開啟了綠能的大規模應用,然而德國並非一昧地補貼,而是從過程中不斷修正收購價格、發電目標等,以跟上能源產業的發展,甚至將資源著重在綠色能源技術層面的精進,除了提升材料的運用效率,還要發展儲存能源的技術,好讓綠色能源能夠有效儲存而不至於浪費。而隨著綠能產業發展漸臻成熟,德國政府自2021年起便逐步縮減附加費的徵收。換言之,只要讓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能越來越便宜,就能讓不同電力來源彼此競爭,回歸市場機制,一旦電費成功降下來,將提高民眾對再生能源的接受度,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也能夠享受到便宜的綠電,加速轉型。」蔡佳晋強調。

以一站式的專業服務 領頭產業改變為未來世代盡心力

目前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的規劃以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為主,在科技的進程下,不僅能源轉換率大幅提升,電網管理、引入需量管理與儲能技術,也能協助解決再生能源的併網問題,幫助穩定電力系統及供給。為了引領台灣能源轉型,寶晶能源以創能、儲能與售電為目前的三大業務主軸,提供專業一站式能源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蔡佳晋利用過往在金融業累積的豐厚專業,以縝密的邏輯及金融相關知識,跨界結合各方專業力量—電力、模組、開發、設計、財務與法務,打通過往綠能產業在資金、管理滯礙的任督二脈。

即便建置太陽能案場的過程需要克服種種困難,蔡佳晋卻是甘之如飴,「這是一份拯救世界及未來的事業!歐巴馬曾說,氣候變遷乃真實存在,否認暖化等於背叛未來世代,因此他認為我們絕對有義務要對未來的世代做一些事。」也因這樣的使命,他呼籲台灣的能源轉型要加速,而寶晶能源的成立,目標就在於實現「普惠綠能」,「未來,當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愈來愈高,台灣就不可能只靠台電一家承擔所有電力的發電與買賣業務,會有越來越多綠電發電業者加入,此時,就需要有中間人來協助買家與賣家媒合供需,推動多元化的綠電交易模式絕對有助綠電市場的活絡。」

此外,他也強調,「不要再對電價、油價、天然氣等能源凍漲有錯覺,其背後的真實的意義是由政府補貼用電、油、氣者,但這些補貼政策會破壞價格訊息、扭曲市場、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其實最後終究還是要反應成本。」

近期台電停電頻率過高,漲電價的確會引起民怨。「然而大家不妨反思,越是壓制不讓漲價,讓台電虧損擴大,台電就越是沒有能力投資、改善各種設備,結果就是大小停電更常發生,應該無人希望台電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吧。」蔡佳晋語重心長地說,「風與光都是地球蘊藏的強大能量,擁抱綠能前,人民得先相信自己有力量產生改變。道阻且長,台灣才剛起步,法規與觀念都得快速跟上,改變才能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