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失眠大國。作為解決失眠的手段而備受關注的是「睡眠科技(Sleep Tech)」。在日本,除了通過研發日常使用的寢具和睡衣來幫助人們獲得舒適的睡眠體驗之外,還出現了利用數據幫助個人改變睡眠意識的動向。不僅是上市企業,很多初創企業也涉足這一領域。這會成為受睡眠不足困擾的日本人的一劑「良藥」嗎?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這一領域的最新動向。

提起睡眠科技,人們最先聯想到的可能是日本以外的企業領跑的「可穿戴終端」領域。美國蘋果的「蘋果手錶(Apple Watch)」和美國Fitbit的手錶型終端在日本國內也頗受歡迎。法國Dreem的頭戴式終端可以測量睡眠時人的頭部位置、呼吸頻率、腦部活動狀態。

「即便是模擬方式的商品,只要有證據證明可改善睡眠,就屬於睡眠科技的範疇」,日本大型寢具生産企業西川(東京都中央區)運營的「日本睡眠科學研究所」的野點村琢人室長如此表示。

該研究所從1984年開始分析要獲得舒適睡眠所需要的地板溫度、光線亮度、姿勢等。研究成果被應用在了通過分散身體壓力來保持舒適睡眠姿勢的床墊「AiR」的開發等方面。

在寢具行業,也有不少日本初創企業涉足睡眠科技領域。Brain Sleep(東京都千代田區)從2020年開始在網上銷售透氣性較高的枕頭。據説,該枕頭可在人入睡後使身體內的熱量散出,幫助提高睡眠質量。該公司發起眾籌後,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巨大反響,最終得以正式上市銷售。

睡眠不足是整個日本存在的課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計算顯示,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22分。與成員國的平均(8小時24分)水平相差1個小時以上。數據的統計對象為15歲到64歲的人,如果範圍縮小到參加工作等的社會人的話,平均睡眠時間可能更短。

據估算,睡眠不足對日本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兆日元。Brain Sleep首席執行官路邊孝助表示「正因為日本的睡眠問題嚴重,可解決該問題的商品和服務需求才會超過其他國家」。

(來源:日經中文網)

睡眠科技市場以「數字與商品」、「醫療與保健」為兩大軸心,大致分為4個市場。比如,安眠藥等藥品屬於「醫療領域」,標有「改善睡眠質量」的飲料和保健品屬於「保健領域」。在日本國內,已作為睡眠科技形成市場的是「商品」領域。

帶有功能性標識的食品方面,養樂多(Yakult)總公司銷售的乳酸菌飲料「養樂多1000」很受歡迎。乳酸菌代田株被認為具有提高睡眠質量的功能。該商品2021年開始在日本全國銷售,同年4月~12月銷售了約114萬瓶,達到上年同期的約3倍。日本的藥妝店和超市裏擺滿了宣傳稱具有同樣效果的商品。

在家電領域,關注睡眠質量的舉措也在擴大。全球最大的空調企業大金工業正在推進可營造舒適起床氛圍的研究。該公司利用天花板上的熱傳感器來掌握人的臉部位置,然後通過將環狀空氣送至人的臉部。據稱「可以獲得被溫柔撫摸的感覺」。

除環狀空氣外,還採用了京瓷開發的可再現陽光的照明燈技術。日本東北大學以20名學生為對象實施的調查顯示,受驗者剛起床時的認知能力好于通過鬧鐘喚醒時的情況。

松下控股(Panasonic HD)旗下的松下推出了空調「Eolia Sleep」。把智慧手機放在枕邊後,APP會根據翻身的頻率等檢測出用戶是否已入睡。由放置在床邊的專用傳感器來測量人的頭部附近的溫度和濕度,空調的設置溫度可調整到合適的水平。空調還能與該公司的照明燈聯動,逐漸提高室內照明燈的亮度,為用戶營造舒適的起床氛圍。

對於落後於海外企業的手錶型終端,日本企業也在推進開發。東京大學設立的初創企業ACCELStars(福岡縣久留米市)開發出了能以很高的準確性區分睡眠時間和清醒時間的算法。將推出配備該算法的手錶型終端。

該公司執行董事淺野雅之表示「我們開發的手錶型終端可以判斷出以往需要進行腦電波等大型檢查的睡眠疾病徵兆,有助於進行有效治療」。爭取2023年在醫療機構和該公司提供的睡眠體檢服務中引入手錶型終端。

不過,也有很多睡眠科技行業人士認為「單靠商品很難從本質上改善日本人的睡眠問題」。原因是睡眠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僅靠使用對改善睡眠有效的産品,可能無法解決問題。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睡眠問題,需要改變白天及睡前的生活方式等個人對睡眠的認識。不僅需要提供商品,還需要發展可以提高睡眠相關知識等的服務領域。

通過改善睡眠提高生産效率
新創企業推出相關服務

在睡眠科技領域,作為未來上市預備軍的日本初創企業越來越活躍。它們如果實現上市,也有可能成為有望增長的股票。在日本以外,這個領域作為新的增長領域也備受關注。

樂天集團健康部的米森千尋反饋説「在公司內部調查中回答『睡眠充足』的員工的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該公司作為「健康經營」舉措的一環,從2020年引進的是初創企業Neurospace(東京都墨田區)提供的睡眠改善項目。

該公司除了舉辦研討會傳授適合企業工作方式的睡眠知識外,還提供面向少數志願者的集中睡眠改善項目。通過出租Fitbit的智慧手錶,將聽講者的睡眠狀態數據化,指導他們培養適合個人的睡眠習慣及經驗。

該公司與早稻田大學共同實施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引進項目,可以提高生産效率,人均每年可以帶來12萬日元的經濟效益。

小林孝德社長説「意識到健康經營的企業越來越多,睡眠與員工的生産效率密切相關的認識也越來越普遍」。將以睡眠改善項目為中心,幫助提高整個企業的睡眠文化。

(來源:日經中文網)

即使沒有具體的睡眠疾病,也希望了解自己的睡眠問題的人也在增加。

日本筑波大學創辦的初創企業S'UIMIN(東京澀谷)正在提供通過測量腦波以監測用戶睡眠質量的服務。利用人工智慧(AI)定量測量睡眠深度及中途覺醒的時間等。據説與在醫療機構測量相比,可以降低成本和對身體造成的負擔。

該公司的藤原正明社長解釋説「也有的時候,一動不動睡著覺,體動傳感器同樣判定為睡眠,但實際上存在不同的腦力活動。不測量腦波,就無法得知更準確的睡眠質量」。

運營膠囊酒店的日本企業Nine Hours(東京千代田區)的赤坂店從2021年12月推出了利用設在膠囊內的紅外相機、聚音麥克風、體動傳感器測量住宿客人睡眠狀態的服務。在不屬於醫療行為的範圍內提供住宿客人的心率及無呼吸的時間等數據。

該膠囊酒店2021年4月的住宿費為3000~4000日元。由於在普通的醫療機構做精密檢查需要數萬日元左右的費用,因此能輕鬆做檢查也是一大優點。一位住過該酒店的30多歲女性説「一直想了解自己的睡眠深度,但去醫院門檻很高。住這家酒店可以輕鬆獲得詳細數據,因此也有利於改善生活習慣」。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CEO)松井隆浩説「今後還將面向有需要的住宿客人提供介紹醫療機構的服務」。

睡眠科技在日本以外國家也備受關注。據日本腦科學服務商neumo(東京澀谷)介紹,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參展的70家腦科學相關企業中,有17家是睡眠科技相關企業,創出歷史最高紀錄。也有估算稱,睡眠科技市場將培育成5兆日元的市場。

日本也有新創企業上市的例子。2021年12月在原東證Mothers上市的SUSMED公司開發了代替失眠認知化學療法的APP。2022年2月已向日本厚生勞動省申請APP生産銷售許可,還與日本藥企鹽野義製藥簽訂了銷售協議。

日本SBI證券於4月8日開始調查SUSMED的投資判斷是否「值得買入」。分析師川村龍太指出「治療用APP與醫藥品相比,總開發成本低。現在明顯比較便宜」。通過2022年度的調整診療報酬,新設了評估治療用APP的項目,日本政府積極引進治療用APP也起了推動作用。

支持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VC)公司如何看待相關市場的興起呢?從2017年開始出資Neurospace的REAL TECH Holdings的成長經理(Growth Manager)山家創指出「獲得睡眠數據的技術從2018年左右就開始得到實用化。今後將考驗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提供適合個人的服務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
日本哪的人睡覺時間最長?
這些睡眠科技助你好眠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