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業周刊》主辦的「運具電動化 共創碳中和未來」線上對談中,邀請到3位專家對如何讓運具達到碳中和的未來提出建言。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發表的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圖,全球主要碳排來源包括運輸、建築、工業及電力,其中,能源使用就佔超過7成,來自於陸地交通的碳排放量比重也有11.9%,若將公共與私人運具的碳排放量降低,就能對降低整體碳排有所貢獻。

車水馬龍網總經理邢雨龍認為,國際上歸類為「電動化車輛(electrified)」並非僅限純電動車(BEV),包括油電複合動力車(HEV)、插電式油電複合動力車(PHEV)、增程式電動車(REEV)及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都是具有減碳效果的電動化車輛。

BEV市佔率低 僅獎勵純電車真能減碳?

只不過,台灣市場純電動車占新車銷售比率不到2%,尚未進入銷售成長期,立法委員趙天麟表示,根據台電初步估算,若全台汽車皆換成電動車,需增加9%的用電量,由於加上中美貿易戰造成全球供應鏈重組,企業來台投資造成用電量大幅增加,在台灣發電仍偏重燃氣及燃煤的現況下,運具該如何更有效率的達到減碳效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趙天麟指出,若要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再生能源比重可能要達到50%,在市場進化到全銷售純電動車甚至於氫燃料電動車之前,只要能降低對燃油依賴的車種都應予以鼓勵;他也呼籲,由於純電動車目前仍有充電不便的疑慮,將PHEV納入獎勵,由政策提供與純電動車相同的價格補貼機制,不失為更務實的減碳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台電歷年發購電量及結構

價格太高/充電不易 入手純電動車卡關2大因素

從消費者的「印象分數」出發,葉欣誠指出,根據去年與世新大學合作台灣消費者對於車輛的偏好調查發現,BEV與HEV皆給予消費者環保、低碳的印象,但也擔心BEV續航力及充電不易的問題。邢雨龍也提出,BEV售價至少150萬元起跳,比起一般民眾購車預算的80至100萬元,有難以入手的壓力,加上裝設充電樁容易遭遇困難、對於後續保修支援存有疑慮,皆會讓消費者裹足不前。

趙天麟說,台灣人環保意識高,對能降低碳排的車款接受程度高,若受制於價格或充電不便而造成銷售不振,相當可惜,政府除了廣設公共充電樁外,在建築相關法規若能針對電動車供電設施予以協助,對於提振消費者購買意願,絕對有幫助。


氫能源發展 台灣有機會

至於也是行駛零排放的FCEV,邢雨龍指出,目前主要疑慮為存放氫的安全性及取得的便利性,且設置加氫站不若目前設置充電樁或充電站來得容易,設置成本相對高昂,目前車款也還沒引進台灣,是目前難以快速發展的最大難題。

不過趙天麟認為,全球主要使用氫能源的國家主要是亞洲的日本及歐洲的德國,日本與澳洲已邀請台灣共同針對氫能的技術研發、產製與應用進行合作,樂見可納入未來國家戰略方向,他也呼籲,運用氫能可以從運具開始,並回歸到工業大型發展,讓台灣可以與日本、澳洲一同成為亞太地區氫能發展的重要國家。

於對談的尾聲,三位專家都再次強調,無論是BEV、HEV、PHEV甚至是FCEV,只要能降低碳排放量,都值得政策鼓勵,其中,PHEV在價格上相較BEV親民,具有價格誘因,同時又無里程焦慮,使用上具有相當便利性,若配合政府提供與純電動車相同的價格補貼,在後續推廣上就能夠更事半功倍。

觀看精彩對談>>